为了诺言,奔行百里

时间:2022-09-28 06:11:26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这是美国桂冠诗人Robert Frost的诗句。覃里雯将之翻译为:“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最喜欢的是诺言支撑下的目标实现和实现之后的恬然。这让我想起曹老师。

电话那头曹老师真诚邀请,电话这头的我经半个多月的高考阅卷已疲惫不堪。应允“好的”,于是匆忙兑现。

其实,忙碌的曹老师也因跟学生有个美丽的约定,才有了“高考后的最后一次演讲”,也才有了现场参与者那么多的感动,并激发了很多人的很多行动。

《高三(10)班在六楼——一个理科毕业班的“时事讲坛”故事》也是兑现一个诺言、一个决定。他是想借此告诉同行:“在今天应试的重压下,想教一点‘美丽的语文’很难,但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不要放大制度化的限制力量,吓唬自己。只要有足够强大的专业力量和自信精神,在应试和素质之间找准结合点,完全可以做到互补和双赢。”

人无信不立,如果每个个体都努力去兑现自己的诺言,每个个体也会变得足够强大,并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变着自己和周围。

“想教一点美丽的语文”

高三的语文一般是练习加背诵,说实话,这不美。因为少了听、说、读、写的语文不容易美。

但当看着孩子们在台上这样慷慨陈词,我觉得语文很美。请允许我摘引一段:“所以啊,没有至善,我们的世界才有意义、有价值。为什么浮士德博士在说完‘真美啊请停一停’后就死了?因为善是无限的,是不能停滞的,我们以有限的生命行无限的路,起点是终点,终点亦是起点,循环往复又无限上升……也因此,我猜想,浮士德临终时眼里一定闪烁着幸福的、满足的泪花!”这样的美妙陈辞折射出的哲思华光让人由衷佩服,如果不是时事演讲恐怕不太有机会呈现。

听着孩子们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心想那得读多少书。演讲中有柏拉图、浮士德、梭罗的句子;有史铁生、崔卫平、龙应台的思考;有梁文道、王小波、韩少功的观点。曹老师后来说,直到高考前,《野火集》《沉默的大多数》《常识》仍在他们周围传阅。阅读优秀的书籍会让人美丽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听到的一个个演讲都是一篇篇优秀的文章,《高三(10)班在六楼》的每篇演讲稿后面都有曹老师的“我在现场”的评语。我记下了这样的句子:“我和她一起分析,既肯定文章的优点,也指出文章偏激甚至情绪化的不足。文章太长,考虑到演讲时间的限制,需要删繁就简。……改得不错,枝枝杈杈的地方删去不少,观点集中了,文章也显得精神。”写作和讲评都悄然在其中了。

“密集感动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是学生演讲的题目,其实从书里能找到很多孩子们在听时事演讲过程中的震撼、感动及思考,有的还付诸行动了。

听、说、读、写,语文课程的四项基本能力,都不知不觉暗含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一根主轴——思考,从来没有缺位。时事演讲是曹老师“想教一点美丽的语文”的具体实践。

从自己做起,“帮助学生做梦”

“学生不肯读书哎,学生哪有时间读书啊,学生不肯写哎……”抱怨的声浪渐大后慢慢销蚀可能的努力。原本清晰的读写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在其间明灭。

我们的努力在哪里呢?我们肯读书吗?我们肯跟孩子们一起读书吗?我们肯写作吗?我们肯跟孩子们一起写作吗?我们的时间紧吗?我们肯挤出一点时间来读写吗?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让学生亲我们吗?从自己做起也许收获会不一样。

曹老师是从自己做起的榜样。他从自己的读写做起,其阅读量和阅读面不是常人能想象的。今年曹老师就出了两本书:《高三(10)班在六楼》和《语文的表情与眼光》,还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有很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曹老师有好书就买,有机会就看,基本不参加应酬,节省下时间阅读、写作、思考。他从组织学生进行时事演讲这样的小事做起,一点加一点,一篇又一篇,一次再一次,汇集成书。其实,每篇文章是学生思想的言说,也是曹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修改的成果。他从身边的课堂做起,一直实践,一直坚守,一直悄悄地帮助学生做着美丽的梦。大家仔细阅读学生演讲稿后的“我在现场”就会发现,曹老师几乎参与了所有学生的选题、选材、行文、修改的全过程,这种榜样的力量所产生的动力是巨大的,梦也就开始有型。

当然,“帮助学生做梦”还需要坚持的力量。曹老师说,不是所有的孩子一站到讲台上都能滔滔不绝,甚至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站到讲台上的,这有个过程。其间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从容优雅,有的生涩毛糙,还有的惶惑无助,但无一不真诚朴实、发自内心。这不会动摇对梦的追求,当然,这就更需要坚持、再坚持,等待、再等待。坚持本身也在悄悄成就过程的美丽。

在关于老师的定义里,曹老师欣赏这样一句话:老师是帮助学生做梦的人。他这样说道:“回顾这一年走过的思想历程,我发现我们在做这样一个梦: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过有追求的人生。”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你我都可以在现场

在“最后一次演讲”的课堂现场,我记下来这些词:“现实、现场”“现象、本质”“个体、公民”。

后来,在讨论时又有了“课程”“资源”“故事”“梦想”“希望”“播种”“爱”“仪式”。

其间,还有“探寻真理”“独立思考”“批评精神”“寻找真相”“公民启蒙”“灵魂和精神成长的故事”,等等。

以上的每个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力量。

我没有办法将它们表达完整,好在有《高三(10)班在六楼》这本书在。

我悄悄地记录下评课的老师们用的频次比较高的词:震撼、喜欢、渴望许久、仪式般、启蒙、引领、感动,所有人都很激动。这也是我当时的感受。

如果不是有这本书在,我不确信,还有多久我的感动会渐渐消散,好在《高三(10)班在六楼》这本书在。

当时我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让学生读书需点燃他内在的热爱,让学生热爱需点燃班级向上的渴望,让学生关注生活需点燃内心的梦想,这些都会点燃同行带领学生坚持读写演讲的希望,点燃一个又一个火把,引领更多人走向理想。感谢曹老师提供我学习的机会,如果你不在现场可能无法体会学生家长对老师的依恋和由衷的爱。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如果没有这份情感的支撑,那将很难想象。

写这个东西,缘起于听曹老师学生“最后一次演讲”时眼里噙着的泪花,更主要的是想传递这份感动给所有读者。正如曹勇军老师所希望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以此带来更多为孩子们的具体行动……

上一篇: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是关键 下一篇:高考文言文压轴题解答六大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