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老师,才是更好地为了学生

时间:2022-07-04 04:11:32

为了老师,才是更好地为了学生

曲连坤,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任中国妇联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讲师,原石家庄教科所所长。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曲连坤:我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不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而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些教师本身是爱学生的,也是爱这个职业的,打骂学生的原因,用他们很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我也是为了学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们的方法不得当,所用的方法是触及法律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是因为一时情绪失控就已经做了。过后再问,这些教师往往都会感到后悔、内疚。他们的动机其实是好的,之所以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的失控,是焦虑、急躁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从本质上说,这些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很可能是更爱孩子、爱职业,更尽职尽责的,他们的过激行为是情绪失控造成的,而情绪失控的根源就是焦虑。

从整体上看,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一个高压力、高焦虑的群体,教师的心理焦虑一点也不亚于学生的心理焦虑。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压力,他们的情绪受到学生、家长、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既要关注教学任务,又要关注全体学生完成任务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对课堂进度的干扰自然就会引起教师的焦虑。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有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需要教师的应急能力,更需要一种坦然面对、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如果有关部门多开展心理疏导、心理交流等活动,使教师的心理保持在相对平静的状态,这些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我在出去讲学的时候,面对广大教师,一般会出这么一个问题——请在“学生”前面加三个定语,你认为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都是肯定性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成长中的人”“活泼可爱的人”“最容易接受新东西的人”“积极向上的人”……从这些定语的选择上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整体上是肯定的,他们爱学生、爱孩子。他们对自己职业的定位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等等,这也是正确的。所以,上述这些事件往往是在特定情景下发生的,它是个别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因此就从职业道德的高度去质疑所有教师。

《中国教师》:此前,成都市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2 000多名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中,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其中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您怎样看待这一结果?

曲连坤:这个调查结果基本符合客观事实。教师群体的一大特点就是比较内敛,对于自己面临的问题一般都不愿意说出来,他们更愿意在学生、家长面前表现出成熟、理性的一面,也便于对学生、家长进行积极的引导。由于教师这一特殊角色,他们很少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外显出来,也就是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调查结果“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是比较客观的,不会低于这个数字,“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也比较客观。

在我们搞的一些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等拓展训练中,参加者有教师、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员等社会各界人士,教师们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很激烈的,他们表现出来的压力一点儿也不亚于其他行业的人。这说明长期以来,教师是受到压抑的,而这种压抑来源于教师的职业角色,他们必须在学校中扮演这个角色,在其工作岗位上很难找到宣泄自我情绪的时机和对象。而一旦脱离原来的工作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之后,教师就会以一种激烈的方式把内心长期压抑的焦虑、良好愿望被误解的委屈感等负面情绪都爆发出来。

《中国教师》: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曲连坤:(1)职业成长期望与客观条件的冲突。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对自我职业成长的期望比较高,但是客观上给他们的条件却十分有限,这就涉及教师的职称结构。在现有的职称结构下,教师进入高职以后,要想再往前走就比较艰难。除此之外的其他出路又比较少,教师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付出与收获的不平衡。我曾经问过老师们“你最苦恼的事”,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会说:“付出了很艰辛的努力,但是总得不到领导、家长的认可,怎么办呢?”“我已经把所有的方法用尽,我们班学生的成绩怎么还是没有变化呢?”这就是他们的苦恼,他们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长,关注的是付出是否有收获。由此可见,教师的自我期望和责任心都是很高的。对于非重点学校的教师,这种矛盾尤为明显。这些学校的生源往往很差,教师的付出一点也不亚于重点学校的教师,但他们的付出和得到的认可却很难平衡。包括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有很强的委屈感。转化一个差生,让一个基础差的孩子达到同一个起点,教师付出的会更多。

(3)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对家庭投入的精力显然是有限的。留给家庭的时间少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就受到一定影响,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很委屈。我记得有一位男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了一句话,令我感动得几乎掉泪。他说,他的儿子两岁了,“我见到欢蹦乱跳的儿子的时候一周大概有两次—— 一次是在星期日,另一次是在梦中”。这是一位来自县城的男老师,他的工作单位离家有一段距离,骑自行车大约半个小时,每次孩子在梦中他就走了,下班回家,孩子又已在梦中。所以他看到欢蹦乱跳的儿子并进行父子交流的时候,只能一次在周末,一次在他自己的梦中。可以想见,这位教师的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是极大的,他的内心很纠结,这就会影响他的情绪。

对于教师而言,工作和休息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界线,他们往往把学校未完成的事带回家里继续做,有些学校周末甚至也加班,教师们回到家时已是满身疲惫。疲劳之后就容易焦虑,这时候与家人的沟通就更不讲求方式了。如果配偶能理解、宽慰,那是很幸运的事;但如果配偶不理解,还抱怨、发牢骚的话,那就会引起更大的连锁反应。长久下去,有些教师与家庭的距离看似很近,实际上却很遥远。这对教师的情绪、心理是很不好的,教师承载着来自学校和家庭双重的不良情绪,那就更没有宣泄的机会了。

(4)能力需求与学习机会的不平衡。尽管我们国家拿出了一定的财力、物力来培训教师,但是从整体上说,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一线顶大梁的老师们,他们学习的机会仍然是有限的。我曾经给国培的教师讲过课,其中有一位教师三次都在,我就很疑惑为什么三次机会都给了同一个人。后来一了解才知道,那位老师没兼任主要学科,也没有什么事,所以一有培训机会就把他打发过来了。而那些最需要培训的一线教师则埋头在工作岗位上,学校反而舍不得让他们来参加培训,因为教学岗位需要他们。长此下去,这些一线教师也会感到不平衡。

《中国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命”这个答案。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现状?

曲连坤:我认为这个“疲于奔命”主要还不是经济压力造成的,而更多的是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家长、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估所造成的,这些无形的压力使教师真的是在“奔命”。特别是对于初、高中教师,人们对升学率、中考、高考的关注,让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主科教师面临着巨大压力。

“疲于奔命”意味着在教师单调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承载着压力。对于课堂上的一节课,有压力;对于作业、考试和差生辅导,也有压力。教师始终在这几个点上很疲劳地奔波着。

除了教师自身,还有来自学校管理者的压力。这种压力到什么程度?它使有的教师甚至对经济收入都已经认为不重要了,一心只盯着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始终处于一种诚惶诚恐的状态。

此外,这种“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还与我们的班级容量有关,这在重点学校尤其明显。班容量一般都在六七十人以上,让教师处于一个很难应付的状态。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要批改60人的作业,就算是只有两道题,要改完60人的作业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对60个学生每人说一句话,就能让你口干舌燥。

《中国教师》: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广大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广大教师的心理关怀却少有提及。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长久以来的盲区?

曲连坤:(1)文化原因。从文化传统上来说,我们对儿孙、对孩子发展的重视根深蒂固。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发展胜过家长的发展。宁可家长吃苦,也不让孩子吃苦;宁可家长牺牲,也不会让孩子作一点牺牲。在家庭中,无形当中的一种共识就是,孩子的事都是大事,大人的事与孩子相比都是小事。教师本人往往也是家长,这种心理和文化传统影响到教师,他们也会把学生的事看成比家长的事大,比教师自身的事大。所以,当关注点聚焦于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也会忽视自己,他们的眼中也只有学生,没有自己。这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对孩子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期盼,文化的原因造成我们关注的焦点势必会落在孩子身上。

(2)考试机制的原因。在第一线接受考试的是学生,那里是战场,所以为了“前线的胜利”,老师和家长都作出了很多牺牲,而且还牺牲得心甘情愿、理所当然。比如有些教师在高考之后累病了,学生组织去看老师,感谢一下老师,教师就觉得即使自己累病了,但是只要学生在前线考好了,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文化和机制的用力点都在孩子身上,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对矛盾中,全社会(包括教师本人)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口号大概遍及全国的学校,但是,很少有人提到“为了老师”。所以,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忽视教师,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爱这些弱势群体。其实,教师是为学生这棵苗浇水、施肥的人,如果他的身体、心理状况出现了问题,那么他所浇灌的学生在数量、质量上都会受到影响。在提到“为了学生”的时候,也一定要顾及“为了老师”,为了老师才是更好地为了学生。教师的状态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不要以教师的牺牲成全学生的发展,而应该以教师自身的发展来成全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良性局面。

《中国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面对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的潜在威胁,学校和教师自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化解?

曲连坤:这种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主要是教师内心情绪的倦怠、热情的枯竭。特别是对于从教多年的中老年教师,这种威胁更为严重。

(1)学校要给中老年教师提供“露彩”的机会。对于中老年成熟型教师,可以制定针对这个群体的特定上课标准,应该要有引领、示范作用。还要把社会尊师重教的行为具体化,比如给从教几十年的教师开庆功会、经验总结会,宣传以教师名字命名的教学法等等。虽然教师职称到高级职称就没有晋升空间了,但是教师们应该发挥的价值是永无止尽的。这也给中老年教师提供了更高的台阶,让他们不断面临挑战,永不停步,在教师队伍中老有所为、老有老为。当一位教师在一门学科教了几十年,他真的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学校甚至可以为这些教师著书立传,把这个东西变为学校的财富流传下去。这样做既有利于消除中老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2)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一条基本途径就是搞课题研究,特别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中老年教师要反过来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用几十年的经验看现在的问题,一旦进入研究状态,就会不断地有顿悟,不断地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职业倦怠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重复,长期的重复不可能不倦怠。但是一旦进入研究,每走一步,都不是在重复昨天的路,而是在探索新的东西,这样自然就不会倦怠了。这种研究应该从青年教师就开始,即使学校没有科研要求,教师也要积极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孩子,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自己。当用这样的态度去看工作,采取相应行为去研究工作时,你就享受了这个过程。这件事教师自身完全可以做到。我们改变不了这个学校、生源和领导,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和工作方式。

与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人相比,教师自己能改变的空间更大,能采取的方式更多,能思考和关注的范围也更广。比如,现在的学生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自有什么特点?非独生子女当中,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家长行为对孩子各自有什么影响?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又会怎么样?老大、老二年龄间隔超过5岁、10岁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都是可研究的。或许你看到的是个别学生的现象,但在社会范围内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而能够做到这“三有”,职业倦怠自然就少了。打一个比方,当农民看到田里的苗出现枯黄,就去思考枯黄背后的原因、对策和预防措施,那么这个农民就是一名农业专家了。教师也应做这样的智慧园丁,教学不应该是件体力活。

《中国教师》:作为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谁来给教师心理以关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关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请您给一点建议。

曲连坤:主要应该由国家、学校和全社会来给予教师心理以关怀。

(1)在教师关怀方面,我们国家和教育部在政策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大形势是比较乐观的。比如教师培训,国培项目的启动成全了很多教师成长、发展的愿望,对于教师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项政策任重道远,国家正在做,这是我们感到欣喜的。此外,很多大学也制定了一些既体现人文关怀又不影响工作的政策。比如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培训项目,就是让师大大四的学生直接到某个学校当老师,而原来那个职位的教师就到师大接受培训。在校师范生与在职教师角色交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有的地方还有教师健康工程,提出每年要给教师体检,开展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等等。

(2)要把国家政策落实好,关键点是校长。第一,以法治教,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第二,把促进教师发展与促进学生发展并重。关注“为了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同时,也一定要关注教师的健康成长,把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发展、专业成长当成校长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3)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氛围。要想让孩子敬其师,家长首先要敬其师,敬其师才能乐其道,家长要把尊敬老师当自己孩子的一部分。家长尊敬老师,认可学校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校长也要宣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创造性劳动,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尊重,这一点是校长力所能及的事。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教育者行为的一致性。因此,从家长尊敬老师开始,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这是进行教师心理关怀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切入点。我们甚至不需要投入多少的物力,当教师处在一个被家长、被学生尊重的环境下,就会得到很大的心理安慰,职业倦怠就少了许多。很多教师激动地说,当看到孩子们的尊重、家长的感激,自己的一切疲劳都值。当教师说“值”的时候,心理已经平衡了。一个“值”字说出了教师的最高追求是劳动得到认可,这是比金钱更高的价值。

上一篇:SWOT透析电子城科技园 下一篇: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关怀的机制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