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让生命跃动的金钥匙

时间:2022-09-28 04:47:58

安徽省霍邱县陈郢中学地处淮河岸边,原是全县最薄弱的学校之一。2007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时,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匮乏,人心离散,教学质量低,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2009年进入生本教育实验,两年后,令人刮目相看,我们学校各项指标都上升了,教师除了获得多项高层次的教学奖外,还远到浙江台州市、江西赣州市、广州增城市等地区上指导示范课。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校共接待来自县内外听课教师2000多人次。

我们能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是生本教育帮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初识生本教育:忽逢桃花林

为了寻找农村薄弱学校发展之路,2008年,县教育局多批次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我们多方学习借鉴外地的课改经验:撤讲桌,加黑板,拉桌子,分小组,导学案,抓预学。形式的变化确实让课堂有了变化,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学生对知识的解读扁平化,课堂表现两极分化,新鲜感过后课堂再次陷入沉寂,等等。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我们陷入新的迷茫。

2008年至2009年,《人民教育》刊载的生本教育实践引起了县教育局党委的高度关注,安排校长代表赴生本教育发源地广州实地考察。

接触了生本教育之后,有一种“忽逢桃花林”的感觉,我们被生本描绘的教育美景深深吸引。学校立即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生本教育理论书籍,组织大家系统学习生本教育,积极开展生本实践。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育”,“生本课堂是以开放为基本特征的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这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吗?

曾经有一节语文公开课,学生发言很多,旁征博引。我们也都认为这堂课上得好。但这堂课却遭到了前来指导的郭思乐教授的团队专家批评:语文到底要学什么?语文要怎样学?同学们把一本又一本的语文参考书变成预学案就可以了吗?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只停留在应付月考的水平上,而不是致力于培养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自己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来获得语文素养上面?我们的改革应当从浅水区走向语文课程变革的深水区。我们要从形式的生本,走向实质的生本。生本教育这把金钥匙金就金在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去改变,当我们意识到课程和教材的整合重构是学生成长的瓶颈时,就毫不犹豫地奔向这个领域,参考书搬家、考点搬家、课本搬家、以时间为本的短期有效课堂等现象被遏止,以学生好学为本的教学站起来了。

依据生本教育“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我们的教师从课堂开始,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各学科教研组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本教研活动,“骨干教师上生本示范课,新教师上生本达标课,谁有了新思路就让谁上生本探索课”。上完课后,利用课间及时交流,教室里、走廊上到处都是探讨生本的好地方。虽然只有短短10分钟,但大家对生本教育的执著热爱让我们的生本课堂越来越精彩。参考书搬家、考点搬家的现象大大减少了,繁琐学案去除了,学生原汁原味的语文实践大大增加了。一位语文老师上《木兰诗》,学生采用多幕剧的形式,把木兰从出征前的所思、准备的繁忙到征途上的孤单、思念,再到战场上的叱咤风云,归来后的儿女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学生们合作交流,排疑解难,在曲折中圆满地完成了课文的翻译与诵读。课后,大家感慨原本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却上得如此生机盎然。事实证明,只要你敢放手,充分激活学生潜在的能量,学习完全可以变得趣味横生。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在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享受着他们本应有的快乐学习和成长尊严。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们在感慨学生生命成长所表现出的欢悦的同时,也在品味着自己职业的幸福。

走进生本深水区:寻找适合脚的鞋

后三排恹恹欲睡、中三排无精打采,专心听的没有几个,掉队的孩子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2007年我们学校的真实写照。课堂失去了魅力,学校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这是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8年,进行初步的改革后,尽管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变化,但书面的注入式教学又以预学文档的方式,压抑着学生,学生做了很多,却看不到生命的深度涌动,人的素养和能力得不到提高,看不到生命的灵气,学生在积极的木然中“快乐”,一切像是在自己忽悠自己。特别是,与前段死气沉沉的状态对比的陶醉感又迷惑了自己,使我们“用力撑船不见行”。

2009年到现在,我们体会到,第一阶段的“浅水区”改革,只是模仿了生本教育的初级部分,而实际上只有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进入到课程和教材处理的领域,才有望攻破最后的壁垒,使学生的学习得到真正的解放,使学生成长到极致。这时候,教育和教学才像合脚的鞋,适合学生这双脚,使学生忘我地学。

郭思乐教授说,当教育适合儿童时,孩子就会像一头毛色光鲜的小鹿,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进入改革深水区,就看到了生本课堂上孩子们的生命是那么鲜活,自学、交流、讨论、互助,个个信心满满,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灵光。生本教育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照顾到了学生差异,很好地解决了均衡发展问题。生本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体验着知识发生时的第一缕阳光。经过自己实践获得知识后,学生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几乎每个老师、每个课堂都有欣喜。

县教育局赵伟业副局长到我校调研生本教育,他当堂出了一道能力考查题:把x~x,3/4因式分解。此时,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完全平方公式,而此题要用到配方,学生还没学到。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当该题抄在黑板上时,两位同学思考片刻就分别独立把该题顺畅地解出来了。一位女生在谈解题思路时说:我发现中间的x项系数是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这个系数1应该由2×1/2得来,从1/2可知第三项为1/4,可是题中没有1/4呀,加上1/4就要再减去1/4,于是原式就变成(x-1/2)2-1,可是这还没分解完呢,1=12,(x-1/2)2-1就变成(x-1/2)2-12,这又符合平方差公式,于是原式可以分解为(x+1/2)(x-3/2)。大家看,这个孩子对问题曲折的探索过程是多么完美啊。

生本为孩子提供了快乐成长的阳光。有一次,在放假前的一个夜晚,班主任时老师看到有人躲在墙角哭泣,走近才发现是本班的学生,这位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寄宿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时老师关切地询问原因,这位学生抽泣着说:明天就要放假了,我不想离开学校。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放假了还不想离开学校啊?是生本教育。生本,让学生感受到了教育应有的吸引力。

李君,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邻居的眼里他是个惹是生非的“刺儿头”,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要在以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辍学流失,并可能成为问题少年。今天,生本教育理念为他找回了学习与成长的乐趣。老红军戴清到我校听课,李君当堂诵读了一篇关于自己家庭亲情变故的文章,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也让我们这些听者眼睛湿润,为之动容。戴清感慨地说:“这课上活了。”

过去,冷落的校园、低下的教学质量、严重的流失率让师生们不堪回首;现在,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能说善辩、自信大方的孩子,节节攀升的教学质量,源源不断的听课者,让我们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家长的认可,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生源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上一篇:尊重儿童爱学习的天性 下一篇:让生本激扬优质学校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