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教学,让品德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2-09-28 04:39:59

话题教学,让品德课堂“活”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即师生、生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这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过程。教师利用预设的话题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即设计、讨论、总结、升华和延伸话题。

1.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话题

首先,教师要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话题”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对教材的应用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点”上。例如,讲“做自信的中国人”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影响世界的中国人”“自信让‘神六’顺利升空”和“2008,北京”三个话题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从这三个话题着手按照“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顺序体验到自信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成就,从而感受自信的力量。对于这三个话题,学生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他们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足以进行一定层次和程度的思考和讨论。其次,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教师设计教学话题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前者的每一点内容在后者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内容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话题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例如,讲“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节时,结合《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的有关要求以及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不和谐现象设计了“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我周围的人际关系”和“以诚待人,共建和谐家园”三个话题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没有把学生置于被说教、被灌输的被动位置,而是把学生看做平等的对话交流主体,双方在“拉家常”式的谈话中把教学内容注入学生的思想“田园”与意识“领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话题本身就是学生生活所需要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迷津需要教师的及时指点。这样,“话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双重效果。

2.组织师生进行互动,讨论话题

运用话题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中,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话题的讨论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文本之间。例如讨论“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话题时,有的学生运用大量实例来证明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也有的学生存在为了尊重他人而有时可以丧失自尊的不正确观点。明显地,有的学生对这一话题内容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颇的或模糊的认识。那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教师的及时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另外,谈话法、对话法和辩论法等都是适用于思想品德课话题式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

3.引导学生归纳题旨,总结话题

在对教学话题讨论、谈话、对话或辩论后,教师和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话题宗旨、总结话题内涵。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应用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都是问题的表现形式,而脱去形式的外衣,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容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去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话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由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感觉,也可以由学生的感受引申出话题结论,还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埋下“思考”的伏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话题所揭示的问题的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和延伸话题

完成以上三个教学过程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环节的终结,而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概括归纳出的指导性理论应用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去,用它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乃至健康心理世界的构建。例如,在讨论总结了“以诚待人,共建和谐家园”的话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践行:① 你认为“诚”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作用?列举两三个例子说明。② 列举自己“以诚待人”的事例并简单说明自己的内心感受。③ 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反省自己的言行,逐步完善自己,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开展以话题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话题设计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不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是他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进行拒绝的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话题时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在教材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说的话学生才有可能听、才有可能主动接受并自觉内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教学话题的设计科学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和将来的发展。二是话题讨论形式应力求多样化,避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不断翻新。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社会性特点要求话题式教学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形式,但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绝对不可片面地追求教学形式上的不断出新而步入教学改革误区的“沼泽地”。

(作者单位:沛县第五中学,江苏 沛县,221600)

上一篇:初中数学新课讲授如何出彩 下一篇:奏响英语语法教学的“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