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分析

时间:2022-09-28 03:54:06

2012~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68例ADR分别从患者概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四个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68例ADR中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最多,老年患者发生ADR相对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多。结论 医师、护士、药师共同协作,监测临床发生的ADR,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给药方式;药品种类;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其发生除与药品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多种因素如患者个体差异、超剂量使用、不合理给药途径、不当配伍用药、输液速度过快等有关[1]。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各科室上报的248例ADR资料,按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68例ADR中,男151例,女117例,年龄9岁~83岁。其中年龄在10岁以下的男女各1例,占比0.7%;11~20岁的男10例,女7例,占比6.3%;21~30岁的男25例,女18例,占比16%;31~40岁的男30例,女20例,占比18.7%;41~50岁的男36例,女21例,占比21.3%;51~60岁的男19例,女20例,占比14.6%;>60岁的男女各30例,占比22.4%。

2.2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68例(62.69%),其次是口服,有96例(35.82%),两种给药途径占上报比例的98.51%,其余静脉推注、肌肉注射、皮内注射、舌下含服各1例,占比分别为0.37%。

2.3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268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有17种(20.2%)涉及例数为100例,占比37.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有17种(20.2%),涉及例数为83例,占比31.0%;中药注射剂有7例(8.3%),涉及例数为16例,占比6.0%;呼吸系统药物有3种(3.6%),涉及例数为8例,占比3.0%;抗高血压药有6中(7.1%),涉及例数为7例,占比2.6%;心血管系统药物有2种(2.4%),涉及例数为4例,占比1.5%;消化系统药物有1种(1.3%),涉及例数为4例,占比1.5%;其他药物有31种(36.9%),涉及例数为46例,占比17.2%。

2.4 ADR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 268例ADR报告中,126例(47.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斑丘疹、全身瘙痒不适;69例(25.75%)全身损害,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畏寒、发热、双下肢水肿;22例(8.2%)心脑血管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心率减慢、QT间期延长、胸闷;20例(7.4%)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头痛、焦虑、定向障碍、站立不稳;15例(5.6%)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右脚踝关节内侧肿胀;7例(2.61%)呼吸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5例(1.87%)消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1例(0.37%)五官症状,临床表现为嘴唇肿胀;2例(0.75%)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升高;1例(0.37%)血液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凝血障碍等[2]。

3讨论

3.1 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血浆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引发的ADR的几率、严重程度均不同。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几率(60例,22.4%),其次是41~50(57例,21.3%)、31~40(50例,18.7%)这两个年龄段。

老年人随着其肝、肾功能减退,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老年人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多数老年人患有数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的较多,使ADR发生率较高。因此,对老年人来说,药物导致的肝胆系统损害应作为高风险点予以监测,并定期监测肝功能[3]。

3.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根据本次统计,静脉滴注致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68例,62.69%),其次是口服(96例,35.82%)。

探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等均可能成为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因此,护士在操作时应避免药物配伍不当、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因素而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3.3从表3统计分析,本年度ADR报表中涉及药物种类最多的为抗菌药物,占总数的37.3%。其中林可霉素类(37例,13.81%)、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30例,11.19%)、β-内酰胺类(25例,9.33%)。

3.3.1克林霉素磷酸酯是我院使用率比较频繁的抗菌药物之一,涉及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1例,7.8%)。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严格按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使用[4]。

3.3.2涉及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3例,8.6%),因其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原因,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3.3.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83例,31.0%),涉及较多的药品是利培酮片、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等。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30例,11.19%),全身损害(17例,6.34%),肌肉骨骼系统(14例,5.22%),神经系统(14例,5.22%),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反应时,减量或停药可减轻或消除症状,也可以用中枢性抗胆碱药苯海索治疗[5]。

3.3.4中药注射剂(16例,5.97%),主要涉及全身损害(9例,3.36%)。我院中成药注射液使用,仍存在中药注射液与西药注射液混合使用的情况,中药注射剂因其生产的局限性,成分远不止化学药品成分单一,导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加。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3.4 ADR所致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及附件(126例,47.01%)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一般较轻微的患者在停药后会逐渐好转,症状较重或严重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给予对症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总之,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及药品类别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有效地形成对较多ADR的药物的预警机制,从而更有效地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明节,王春婷.我国患者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0:618-620.

[2]孙万晶,吴晶,孙鹤.PDCA在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5,01:22,35.

[3]熊代琴,李东锋,张茂慧,等.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5,02:86-89.

[4]祁亚宾,邱玲,姜红丽,等.药物性肝损伤394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05:438-441.

[5]谭莉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警戒,2013,02:92-95.编辑/丁一

上一篇:左甲状腺素钠顿服和分次服治疗妊娠期亚临床甲... 下一篇:对于腹腔镜治疗胆结石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