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窗给读者一块“自留地”

时间:2022-09-28 02:59:45

北京晚报“开天窗”啦!

2010年4月5日,拿到当天北京晚报的读者都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当天北京晚报清明特刊第23版开了“天窗”。 读者当然有理由惊叹,“开天窗”的作法毕竟罕见。

“开天窗”,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758页的解释:“旧时政府检查新闻,禁止发表某些报道或言论,报纸版面上留下成块空白,叫开天窗。现泛指报刊留下的成块空白。”

对报纸来说,“开天窗”当然是大忌。且先看看北京晚报“天窗”上的3行说明文字:“今天是清明节……我们特地为您开个‘天窗’,请您在这片洁白的纸上,蘸满深情,留下您对亲人挚友的哀思和絮语。这个‘天窗’,权当作向天堂传递讯息的一扇小窗吧。”看到这里,惊呼也许会变成惊叹。这是北京晚报有意为之,是北京晚报清明报道的一部分,是留给读者的一块“心田”。

北京晚报“君走之后”特刊的主线是通过追忆在过去的一年多逝去的身影,展现逝者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国学大家季羡林、严谨治学的任继愈、短篇圣手林斤澜、漫画大师丁聪,以及杨宪益、霍懋征、林连昆、牛星丽、张文华、李丁,还有今年在海地维和时牺牲的8位烈士成为特刊的主角。通过亲友、家人、同事们的讲述,人们发现,那些离去的身影其实并未走远。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份特刊,充分彰显文化内涵,北京晚报的美术编辑们对特刊进行了全新的包装:版式设计借鉴古代线装书的样式,风格清新,书卷气十足;封面版也很别致――借脚印来象征逝者不平凡的一生,他们不是人生旅途的匆匆过客,他们都在历史长河中留有深深的印记。

精良的包装,动人的故事激发着编辑们的创造力,就在特刊即将付梓之时,又一个大胆的创意被激活――何不在最后一版上为读者留下一块空白,便于抒发对已故亲友的追思,也便于读者珍藏这份纪念。于是经过紧急协调,4月5日北京晚报23版下半版,为读者保留了一个“天窗”。

北京晚报“开天窗”的举动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见报当晚,就有读者致电本报,赞许这一新奇之举,并表示已经在“天窗”上撰写了纪念亲友的文章并且珍藏起来。一位北京晚报老读者认为,北京晚报“开天窗”是在启迪人们敞开心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善意的帮助是非常需要的”。

更令北京晚报编辑记者深受鼓舞的是,北京日报社老社长满运来同志也特别致信北京晚报编辑部:“刚刚看到清明专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北京晚报的文化气息,对读者的关怀精神,站在群众中办报的理念跃然纸上,这个‘天窗’开得好!”

读者和业内同仁之所以能够认同北京晚报“开天窗”的作法,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首先, “开天窗”表现了北京晚报对读者的关怀之意,是“站在群众中间办报”的体现。清明是人们祭奠、追忆逝者的时日,北京晚报在清明特刊中“开天窗”供读者写文寄托哀思,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

其次,“天窗”开得巧。在清明时,“君走之后”特刊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自然会联想到已故的亲人、故交。但报纸毕竟版面有限,纪念文章也无法海纳天下所有的逝者。但如果报纸此时为读者保留一块与已故亲友沟通的“天窗”,供其执笔抒怀、激扬文字,更容易激活读者内心的参与感。

第三,“天窗”可以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任思绪纵横驰骋。2004年12月底,印尼海啸令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发生十余天后,2005年1月4日,英国独立报头版就采取了“开天窗”的方式,一版报头以下一片空白,只在中间位置留有一行小字:“请记住那些在海啸中丧生的人们”。一个“天窗”此时胜过了万语千言,一张白纸穷尽了人间惨剧带给人们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凄苦。

另外,作为一种极端的报纸编辑手法,“开天窗”刚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契合了读者渴望与报纸互动的需求。如今,互动性差,一直是报纸被人诟病不敌网络媒体的原因之一。在强调互动参与的今天,报纸不该被认为仅仅是一张向读者单向传输的新闻纸,尽管不能像网络一样即时回帖,但报纸留下一席之地供读者笔耕,这兴许是一种具有报纸特色的互动方式,尽管毫无时效可言,但却便于珍藏。

当然,作为极特殊的编辑手段,报纸上不能随意乱“开天窗”。“开天窗”用得巧是创意,用得不好就成了事故。

上一篇:从感性回归理性 下一篇:玉树地震:中国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