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回归理性

时间:2022-06-15 11:14:2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作为北京日报的一员,我在第一时间受命前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采访。两年前,四川汶川地震,我亦作为北京日报第一批赶赴前线的记者,火速赶往灾区参加报道。短短两年间,两次亲历重大灾难报道,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独特的经历。

挑战:随时准备罹患肺水肿

4月14日夜,卫生部快速反应,调集全国各地医院的精英,组织专家队伍分别赶赴玉树灾区。我在单位的安排下,参加了卫生部专家组,等待15日上午飞赴玉树灾区。

15日上午,情况突然发生变化,由于专机需要运送物资,包括我在内的多名人员都要乘火车先往西宁,然后搭乘北京120的急救车前往玉树。从西宁至玉树的途中,由于道路损毁严重,我们乘坐的国内最先进的乌尼莫克救护车一路颠簸前行。

高原采访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两次前往采访,我的搭档饶强也多次前往高原地区,对高原适应性比较好。但这次前往玉树采访,我们仍加了十二分的小心,因为我们前面有医护人员、战士刚到玉树就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最严重的刚乘飞机到达玉树就被确认为肺水肿。

而我们要乘车翻过海拔4700米的巴颜喀拉山口,路上严寒缺氧,谁也不能保证不被疾病侵袭。对我来说,还有更可怕的实际情况:自春节后一直感冒未愈,咽部红肿了近一个月,支气管炎症状在出发前两天刚刚减弱。

到达玉树后,面临的形势更严峻,初春的玉树,还属于旱季,空气中氧含量很低,空气干燥,尘土飞扬,环境对从内地赶来救灾的人们十分不利。一旦罹患肺水肿,就需要转到内地医院治疗。为了尽量不得病或早发现患病,不挤占宝贵的运输资源,我们开展了自我监测:早晨用10分钟完成起床,尽量减慢动作;早晨、夜间分4次向医生讲述自己的头痛感觉,判断是否为严重高原反应;早、中、晚3次测量血氧饱和度;每天两次找医生听诊,确认肺部无湿罗音。

尽管处处留神,但在玉树还是时常听到救灾人员罹患肺水肿的不幸消息。由于我与北京120急救队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他们的转运信息经常实时发送给我,每当运转肺水肿病人时,医护人员还会特别提醒,这又让心头一揪。在玉树,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保持身体健康,但我们也做好了随时罹患肺水肿的准备。为了我们孜孜以求的新闻事业,高原病根本挡不住我们的脚步。

报道:民族团结是永远的主题

这次地震救灾报道,北京日报只派出了两名记者,其中一人为摄影记者,所有的前方文字报道任务几乎都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和搭档确定了一个报道主题,就是民族团结。我们几乎所有的稿件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开展。

在玉树采访,我和搭档随时注意发现民族团结的事例。北京日报4月20日2版发表的新闻特写《早餐,受灾群众端来热腾腾的牦牛肉》,全文通过对早晨藏族受灾群众给医护人员送来早餐――炖牦牛肉这一事件,采用白描的手法,真实且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描绘出了一幅内地支区、藏族同胞发自内心地感谢汉族医护人员的画面。

北京日报4月20日发表的通讯《流动医院,设在海拔4700米的村子里》,记述的也是内地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给藏族受灾群众送医送药的故事。采访中,我还特别关注了北京急救医生对藏族寺庙僧人的救助,认真的查体、谆谆的嘱咐,体现了首都医务工作者和所有首都市民对灾区群众特别是藏族同胞的关切,体现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

在藏区采访,我更是得益于民族团结。在深入玉树周边的乡村采访时,自然条件恶劣,与藏族同胞语言不通,所依靠的只有藏族志愿者达娃。他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使我们得以顺利地完成采访,否则我们就寸步难行。他的行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

心得:从感性回归理性,客观描写

灾区报道多半在应急状态下完成,采访环境十分恶劣,惨烈的现场历历在目,心绪很难恢复平静,写作难免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首先要快速进入角色,快速感悟,快速感动,取得相应的心理感受后,要快速抚平感动的心情,从感性回归理性,客观描写。

在我所经历的两次地震报道中,有很多同行都激动的无法写作、无法完成连线录音报道,在电视直播时呜咽不堪。在新闻报道方面,这些人表象上可能会感动读者、听众和观众,但就新闻报道本质来说,他们更应将事件传播好,使新闻报道的效果达到最佳。新闻报道不是让自己感动,而是要让受众感动。在灾难报道中,深入事件不能自拔的,并不是称职的记者。

在采访灾难事件前,首先要做心理准备,阅读大量相关事件,提前进入角色,提前“感动”。一旦进入核心区开展报道后,就要遵循新闻规律,克制自身的情绪,提供新闻的手法而不仅仅是哭鼻子去感染受众。

很多经历灾难报道的记者都认为,在灾难现场,无法平复的心情会影响写作的生动性,进而影响新闻稿件的质量。通过对两次地震灾难的报道,我觉得,现场写作恰恰会增强写作的生动性。

在西宁采访哀悼日活动时,西宁的天空一直阴郁,白色雪花不断飘落。而就在默哀即将结束时,阳光透过层云,射向默哀现场新宁广场。当即给人一种灾难已经过去,未来充满光明的感觉。我在现场就把这一段写了下来,并基本完成了整个稿件的撰写。事后读来,如亲临现场,景物、人物、事件犹如电影重放,生动真实。

灾难新闻的报道时机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4月19日,玉树结古镇伤员转运量大大下降,指挥部宣布将救治的重点转向到偏远乡村。4月20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通讯《流动医院,设在海拔4700米的村子里》,呼应了此前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号召,医疗队医护人员看后备受鼓舞,传播效果非常好。

实际上,还原新闻事实是新闻写作追求的境界。而现在很多新兴媒体往往通过亲历、参与等进行炒作,从主要描写客观事物变为描写主观的行动,这并不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仅仅是炒作的噱头而已。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

上一篇:玉树地震采访札记 下一篇:文化自觉: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