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活”的

时间:2022-09-25 06:08:23

新闻是“活”的

梁衡在论述记者思维时,除了对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进行阐述和思考外,还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思维求新的特点――

记者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求新,即积极创造,求新求深求活的求新思维。

如果说上面谈到的机敏灵活,是一种求变心理,则求新求深就是一种求好心理,一种总是追求创造的思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而信息总是不断地用新的去覆盖旧的,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新者存,旧者亡,每时每秒都在竞争。你看,今天的报纸人们抢着看,到明天就往纸篓里扔,记者的思维必须定位在“最新”二字上才可能站住脚。

梁衡认为,求新求深的含义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稿件的内容,二是指稿件的形式。在稿件内容上的求新就是一定要写出闻所未闻的事。记者一遇到线索或者素材,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新不新,别人写过没有。如果我写,读者有没有新鲜感,能不能轰动。为了追求这个“新”,他思维的触角一般是向两个方向探寻――

首先是求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抢在别人前面,我的材料就是最新的。

比如,1990年轰动世界的海湾战争爆发,新华社抢发了第一篇稿,这是那一天传遍全球的最新消息。所以记者工作一生就是一个“抢”字。这和前面所要求的多动思维――机敏灵活是一致的,只有动起来才能抢得到,其内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新。快是达到新的一个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手段。读者中永远有一种信息饥饿症,只要你有新的信息给他,他就饥不择食。而一旦吃饱,如果没有特别好的东西,他也就不吃了。

第二个办法是深挖。快,当然可以拿第一,但是第一只有一个,你不可能每次都拿到第一,而你却必须在竞争中站住脚,这时就要考虑从别的渠道求新。最快的是新的,但同时也有一个致命的不足,它往往也是浅浅的,浅则面广,如水过地皮湿,新鲜劲很快就过去。这时就要向深处挖,挖出那些鲜为人知的信息和道理。特别是一些很有力度的通讯和评论,它的着眼点并不是靠快让人看到新现象,而是靠深让人发现新东西。由“快”而得的信息是春风中柳梢上的一新绿,由“深”得到的信息是千米钻井喷出的滚滚原油,可能慢一些但分量会更重一些。

不管是快也好还是深也好,这都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求新。梁衡认为,人的思维有保守型和创造型之分。有的职业就是今生保守,如保密、机要、教学、分析化验、各固定工程等,主要强调的是按部就班,按程序办事,重复越多越成熟。有的职业则是主要强调突破,强调创造,重复就意味着失败。体育比赛,文艺创作还有记者工作都属于后一类。因此,记者思维的触角总是求新,要在思想上、内容上以新取胜,往前或者往下伸,而决不肯在半路或浅处停留,决不会拣一点尽人皆知的东西去应付读者。另外――

记者的创造性思维除在内容上求新外,就是在形式上求活。稿子要写得生动活泼,让读者可读爱读。记者提笔的第一念头是我这篇稿子怎样写才能抓住读者,怎样才能让他一见钟情,一拿起就放不下,看完还忘不了。他不能用写哲学、科学论文式的方法,那种文章的第一念头是严谨,是滴水不漏。信息的新鲜性决定了新闻稿必须是鲜活的,这样人才爱看,而它的客观真实性又限制了它不可能像文学稿那样生动。因此记者进行写作时头脑里就时时要考虑一种转换,旧变新、死变活。上面说过为求新,记者的触角在内容上总是伸向快和深,那么在形式上,他的思维开关总是拨向鲜和活。

梁衡说,记者一提笔,就要进入两个角色:“说书人”和“幼儿园的阿姨”,这个说法很新鲜,梁衡解释道――

一是像一个“说书人”,要能把死的说成活的。你看说书人所说的故事当然都是“旧闻”,但他就凭一张嘴,任你是千年旧事,还是海外奇闻,都如在眼前,他进行了一番形象的再创造,实现了死变活。

二是像“幼儿园阿姨”,要能把深的说成浅的,客观世界许多复杂的事情为对天真的孩子进行教育,必须转换成孩子所习惯的思维,许多时候都是从理到形的转换。这样比喻可能极端一些,但道理却是对的,便于强化记者的求活思维。

为什么要强调思维转换和角色转换呢?梁衡回答――

是因为我们拿到的信息总有两个不足,一方面它尽管是最新的,但到了读者的眼前时毕竟是已经发生过的(有的已经过了相当一段时期,只因无人知道,还有必要报道),有的又经过几次转手,就是说已经有了信息的衰减。所以,要能保鲜,甚至要能复鲜。记者常用的方法是追求现场感,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作品就有种如鱼出水的效果,新闻界的行话是“抓活鱼”,从形到神努力捕捉活灵灵的东西。

比如梁衡在写作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时,讲到一个多年受排挤的农村青年在政策改变之后起而争取承包猪场的权利,梁衡写道――“他说着掏出一个5000元的存折,‘啪’的一声压在桌子上:‘大不过是这么多,甘愿立下军令状!’”一个动作、一句话,人物形象立刻鲜明生动起来。梁衡回忆说――

老实说,当时我写到这里时脑子里一下就跳出了《史记》里鸿门宴上樊哙闯帐的镜头,他挺身而出与项庄舞剑,项羽赐予一只猪肘,他便以盾覆地,以剑剁肉,大口而吃。这个形象已有一千多年,但是我们仍然觉得他是活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报道的信息总是局限于某一范围,对广大读者来说总不会都十分熟悉,有的还比较艰深,这时就要设法把抽象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让它立起来,动起来。

记者只有准确运用好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做到立骨、抓形、传神,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董岩,中央电视台;丁洪亮,北京市人大新闻处)

上一篇:从网络舆情监测看北京电视台春晚的特色和价值 下一篇:向世界发出新兴国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