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效能感研究

时间:2022-09-28 12:40:47

父母教养效能感研究

摘要:父母教养效能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婴儿的父母,相关干预研究还较少。未来可以在统一父母教养效能感概念、拓宽研究对象、增加研究变量、探讨有效的父母教养效能感培养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父母教养 效能感 综述

[中图分类号] B84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父母教养效能感(Parenting Self-efficacy)是指父母个体对自己具有成为有效、胜任的父母的能力信念和能对子女的行为与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能力信念。父母教养效能感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教养能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提高父母教养效能感,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帮助中小学生处理好在学习困难、行为违规和情绪困扰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他们问题行为的矫正、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进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此外,在对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方面,也可以提供实用而科学的指导。本文从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概念、主要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父母教养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领域的具体应用。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教养效能感概念尚不统一

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定义多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定义是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领域的延伸,因此父母效能感的概念是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而来,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又使得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概念同中有异。如父母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于自己作为父母的影响力的知觉,这个概念把父母影响力作为效能知觉的主要对象。国内研究者多倾向于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信念,即对胜任父母的能力及影响力的信念,如于志涛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是指父母个体对自己具有成为有效、胜任的父母的能力信念和能对子女的行为与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能力信念。父母教养效能感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为成功的父母,从而促进子女积极发展的能力信念。施跃健认为父母的养育效能感指养父母对担任父母角色的能力的自我评价或对自己积极影响孩子行为和发展的能力的知觉。尽管从概念看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父母教养效能感结构是不同的,具体如下:Coleman & Karraker (1997)将父母教养效能感分为四个成分:(1)恰当的教养知识。(2)对实施恰当教养行为的自信。(3)使子女对教养行为回应的信念。(4)使家庭环境中其他人对教养行为支持的信念。这四个成分缺一不可。Lee Shumow & Richard Lomax(2002)则在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1)控制子女可能接触的负面同伴影响的能力信念。(2)积极影响学校或其他社区机构的能力信念。Swick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应该有四个成分:自我映像、控制点、重要他人、人际支持。于志涛(2005)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可以分为学习与生活支持效能感、品德养成效能感、自我怀疑效能感。施跃健(2010)认为父母的养育效能感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纪律管束、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生活与健康等养育效能感。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内涵及外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方面与父母教养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有关,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完善父母教养效能感这一概念。

(二)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对象单一

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则很少。现有国外的有关养育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都是局限于婴儿、幼儿的父母养育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期的父母养育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很少,对青少年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研究则更少。同时已有国外研究主要局限于母亲的养育自我效能感和异常儿童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忽视了父亲角色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和正常儿童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研究。国内有关父母养育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则极少。虽然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初中生(于志涛,2005;杨兢,2006)、自闭症儿童(雷秀雅等,2010)、青少年(牟晓青等,2008)、中小学生(施跃健,2010)的父母教养效能感,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

(三)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相关干预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父母教养效能感与教养方式(于志涛2005)、亲子关系及教养态度(赵阿勐)、责任心(裴佩2009)等方面的关系,都认为父母教养效能感与这些方面有着显著的相关。干预研究方面,杨兢(2006)做了初中生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心理干预研究,吴航(2009)对幼儿园父母效能的团体训练,认为通过干预,可以显著地提升父母的教养效能感,特别是学习与生活支持效能感和自我怀疑效能感,父亲的教养效能感提升最显著。

三、父母教养效能感研究展望

针对以上对当前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有关研究的探讨,父母教养效能感将在以下方面加强发展。

1.统一概念。当前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虽然大家都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来界定自己所用的概念,但是具体内涵还是有着差异,所包含的结构或维度也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在积累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以方便进行学术交流。

2.拓宽研究对象,分阶段与整合研究相结合,即从现在主要集中于婴幼儿拓展到儿童、青少年、中年,甚至老年。父母这一称谓是与子女这一称谓紧密相连的。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父母教养效能感因为面临的特殊养育任务而使得具体教养效能感的内涵有所不同。每个时期的父母教养效能感的特点怎么样,所有时期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探讨。虽然每个年龄段的父母面临的问题和情境不一样,所进行的教养任务也不相同,但是仅仅将父母教养效能分阶段进行研究,还是缺乏说服力,后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何整合各年龄段的父母教养效能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3.加强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心理干预研究。当前,国内的干预研究还很少,而且干预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因此,要在增加干预研究量的同时,也探讨更多、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4.加强父母教养效能感与父母教养能力关系的研究。毕竟父母教养效能感只是对父母教养能力的一种信念,而不能等同于父母教养的能力。父母教养效能感究竟与父母教养能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影响父母教养能力的因素还有哪些?父母教养效能感是否越高越好?

5.加强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的研究。当前,父母教养效能感与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教养态度、责任心等的相关关系有了一些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同时探讨父母教养效能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家庭和谐。因此,探讨父母教养效能感与孩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家庭和谐、学业成绩等关系是未来需要进行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 Babara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1996).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on academic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7, 1206-1222.

[2] Teti, D. M., & Gelfand, D. M.(1991). Behavioral Competence among mothers of infants in the first year: The meditational role of maternal self-efficacy. Child Development, 62.918-929.

[3] 牟晓青,于志涛. 青少年家长父母自我效能感的特征及提升途径. 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2): 46-48.

[4] 雷秀雅,杨振,刘愫. 父母教养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0(4):33-36.

[5] 施跃健. 中小学生父母养育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5): 583-587.

[6] Coleman,P.K.,& Karraker,K.H.(1997).Self-efficacy and parenting quality: Finding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al Review, 18,47-85.

[7] Lee Shumow,Richard Lomax(2002). Parental Efficact: Predictor of Parenting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outcomes.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Lawrence Erlbum Associates, Inc.2 (2). 127-1.SO.

[8] 裴佩. 重庆市中学生父母责任心与教养子女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责编 潘冰)

上一篇:浅议语文教学 下一篇: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校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