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临翔区碗窑土陶村

时间:2022-09-27 11:02:27

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临翔区碗窑土陶村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土陶村是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民委员会所属的两个自然村寨之一。碗窑土陶村地处临沧机场东北坡脚。该村依山傍水,周边群山环抱,村中有腊托河流过,在碗窑小学西南侧有22株上百年的古树组成的古树林,山水田园风光自然而生态,现存有大量的古民居,保留完好,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格局。周边有腊托布朗族村、勐准和勐托傣族村、幕布拉祜族民族村寨。碗窑土陶村先前曾为布郎族、傣族、拉祜族、汉族杂居,现所有住户大都为汉族。

据《临沧县志》、《博尚镇志》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年湖南长沙府贵东县杨义远、罗文华、邓成和带着一手制陶绝技,从湖南长沙到达贵州芦塘,1738年来到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看到这里得天独厚而丰富的优质陶泥资源,便迷恋上了这里,娶了当地腊托村布朗族姑娘为妻,在这里安家落户,建起了3条龙窑,龙窑制陶技艺从此在碗窑村世代相传,因为最初的陶产品以碗为主,碗窑地名由此而来。三条龙窑也成了罗家、邓家、杨家三大姓的专利龙窑,此格局一直保持到1956年合作化运动,成立了碗窑陶器手工业合作社,1958年改为合作工厂,1979年划为社办企业,龙窑由博尚公社管理,在此期间,停用传统的龙窑一条。

改革开放以后,陶业生产恢复了家庭联产的工作方式。制陶业得以高速的发展,传统的2条龙窑已经无法满足土陶烧制的需求,为此,从80年代开始碗窑村新建龙窑8条,全村现共有龙窑10条。分别为一号龙窑1条、对门山窑2条、新路坡窑2条、百老倌坟窑1条、老七田窑1条、十字路窑2条及关山窑1条。除新路坡窑为罗天全一家人使用外,其余的都是多家人共同使用,使用人数最多的十字路2号窑,为30多家村民共同使用。现在碗窑村85%的人家从事制陶,形成“全村玩泥巴,男女制陶器”的局面,整个村现已形成原料、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大作坊,全村共有大小手工作坊108 间,作坊面积约为17820平方米,95%的作坊为青瓦顶、木构件、土坯墙结构。

碗窑村的龙窑都为顶,依山势倾斜砌筑,因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的优点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和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增温快,省燃料。窑蓬为歇山顶的青瓦屋面。窑体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为预热室,只在烧制时点火预热用,不放产品,窑床长度为17-33米不等,投柴孔对称排列,两边有堆放产品的平台,窑尾不设烟囱,留有排烟孔。

拉坯造型采用传统的慢轮制作工艺,碗窑村制陶工具主要有:土陶转轮土车、钻锤、搅车棍、花锤、平板、刮子、热水罐、泥浆盆、火色钩等。碗窑村陶器的制作共分为七个步骤:1.取土 2.浸泡搅拌 3.制作陶坯 4.晾晒 5.装窑 6.烧制7.出窑。龙窑的烧制过程可分为预热、烧窑和冷却三个阶段。

2007年,碗窑村被列为临翔区旅游四项工程之一(中国碗窑土陶文化旅游村);同年临翔区旅游局投资近100万,建盖碗窑村土陶产品陈列室,对村中的道路进行修缮,同时修建了龙窑的台阶,设立了旅游标识碑。土陶产品陈列室现在改为碗窑旅游文化接待中心,里面设立碗窑土陶传习馆,在传习馆内,由制陶艺人对土陶制作技艺进行传承和培训。旅游接待中心主楼一楼原来为土陶产品陈列室,2012年建成土陶文化博物馆,二楼设立土陶创意工作室,由土陶及美术爱好者在工作室内进行土陶创意培训和传承。

碗窑村制陶技艺主要通过当地制陶艺人师传、父子相传等方式,在制陶过程中进行传承和培训。2005年临沧市将碗窑传统制陶之乡公布为临沧市市级民族文化之乡,将碗窑村的制陶艺人杨丕强公布为市级制陶工艺传承人。2007年临沧市在《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书中,对碗窑传统制陶之乡作了专题介绍;2007年4月,临翔区文化体育局调查申报碗窑村区级制陶艺人11人。据2012年统计数据,碗窑村全村现在仍在制陶的艺人共有94个。

碗窑村生产的陶产品主要有缸、盆、坛、罐、碗、钵、碟、杯、壶、烟灰缸、香炉、酒坛等多种,全村有土陶精品陈列室3个,一般生产的陶器都堆放在作坊外或者家中的院内、围墙上,产品美观大方、价廉物美、经济适用、种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不仅满足临翔区及周边各县的需求,还远销其它州市和东南亚国家,陶业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村委会签订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在碗窑村设立美术专业实训基地。以土陶传承世家罗星清家庭作坊作为具体实习实训点开展教学,每学期组织相关教学班到作坊参观体验;每学期聘请罗星清师傅到校陶艺工作室授课;定期将师生作品送作坊烧制成型;师生与作坊师傅开展研究。

在碗窑村还设立省级学校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教学与实习基地。2012年10月理工大学美术系40多个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

在碗窑制陶艺人赵仕旺家,通过开办农家乐,用陶吧的形式,对少儿进行了土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培训。

2008年到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临翔区文物部门对碗窑村的龙窑进行了详细的测查和登录,2009年碗窑村龙窑作为临翔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点被选用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要新发现》中。

为了考证龙窑的型制以及证明最早建造的一号龙窑(邓家窑)的年代,2011年8月,临沧市区文物管理所共同在一号龙窑窑头的南北两侧开挖了2条探沟,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为5平方米。通过试掘两条沟文化层深度为197厘米和272米,文化层分为4层。两个探沟各层出土的器物类型基本一致,两个探沟出土陶瓷碎片1000余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一号龙窑(邓家窑)的历史应为清代所建;博尚大芋地清代墓出土的部分器物推断为龙窑烧制;从各文化层出土器物的类型看,最早时期龙窑烧制的产品主要以碗为主,这和志书记载相符合。从陶瓷片的质地及釉色上看,早期的产品陶质较好,胎体较薄,釉色以青白釉为主。后期陶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但陶质较清代时粗糙,釉色逐渐转向偏黑釉。

2011年9月临翔区碗窑村龙窑被临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碗窑村龙窑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实用性强,有较大的规模,为研究临翔区的土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碗窑村的制陶工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完善,至今仍然保存着传统的制陶工艺并且形成了很大的规模,是古老制陶工艺的再现,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陶产品的交流对促进临翔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碗窑土陶村是临翔区境内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价值,临翔区各级政府及部门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对碗窑村的龙窑进行保护,下步将对整个碗窑村周边的自然及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绿化,使碗窑村成为临翔区境内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将碗窑村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一个旅游亮点。

上一篇:苏门答腊,教堂与派对 下一篇:一位台湾司机的职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