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

时间:2022-09-27 10:34:42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

内容摘要:协同能力是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中的核心能力。本文根据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提出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的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的成熟度,并对某企业做了具体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 混合供应链协同 成熟度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

引言

在真实的经济社会中,随着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与生产的提升,使得经济社会中的制造与服务不断地融合与共生,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此形势下,产生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传统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混合供应链是在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上,随着产品服务化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是围绕处于中心位置的顾客而构成,通过一系列的原始设备制造商、承包制造商、制造服务企业和生产企业形成服务型制造网络,及时捕捉顾客的真实需求,并将其用数字化方式传递给其他网络伙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混合供应链上的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协同使得更多企业主体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资源,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可以说协同能力是混合供应链中的核心能力,目前这个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企业界和学术界分别对供应链协同的含义做出了不同的界定。目前对于供应链协同评价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从整体战略的角度出发,一类则更注重在供应链协同的局部问题上进行细致的研究。他们对供应链协同的评价更多是从效应的角度上出发,很少考虑到协同能力具体的发展程度;而且研究的对象大多是一些传统的供应链,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缺乏符合新经济社会要求下的一些特点。因此,对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企业认识到协同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对供应链协同的关键指标的界定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水平的判定仍然存在困惑。为此,本文设计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的评价指标,以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模型(Hybrid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HSCC-CMM )为参考标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判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的成熟度。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

(一)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模型(HSCC-CMM)

本文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提供一套混合供应链协同成熟度模型,以成熟度的理念来评价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根据其他学者对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并结合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的特点,把其成熟度分为五个级别:

初始级。各个项目的执行是无序的甚至是混乱的,没有一个基于混合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契约机制。管理者对混合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及服务的价值增值缺乏一定的认识,更谈不上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另外,混合供应链上各节点缺乏沟通、合作和信任。

基本级。管理者能意识到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企业的规范化开始逐步形成,服务意识有所提升;网络节点间仍缺乏合作,导致计划制定的不够科学,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和顾客的要求;网络节点间是短期的合同关系,缺乏足够的信任。

上升级。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建立规范化的标准管理流程;建立了基本信息化平台,节点间能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企业开始实施顾客的全程参与,服务的价值增值开始体现;混合供应链中的各企业都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协同过程。

成熟级。整个协同流程都上了一个很高的层次,降低了协同过程的不确定性;产品和服务能很好的融合;由于顾客全程参与的实施,以及企业网络节点合作的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各节点间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优化级。整个混合供应链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价值流的统一;整个企业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企业通过识别薄弱环节并改进,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对市场做出最快的反应,能够持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开始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模型不仅仅是判定成熟度的工具,同时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关键域来确定企业在不同等级上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二)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有利于科学客观地评价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能够发现混合供应链协同时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的特点,构建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是涉及六个一级指标共十九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这就需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各个指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描述企业协同程度的系统模型。对多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通常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度关联性分析法等。本文将具体进行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原因是AHP可以将定性的问题进行量化处理,具有高度逻辑性、灵活性及简洁性等特点,在解决多层次、多目标复杂的问题上是非常有效的。层次分析法属于多目标决策方法中的一种,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分层次从下向上利用模糊量化方法进行分析。

(二)模糊评价法的过程

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下,通过构造模糊子集把被评价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指标进行综合,它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对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主要方法步骤如下:

二级模糊评价矩阵Ri的确定。Ri=(Ai1,Ai2…Ain)T, (i为一级评价指标个数;n为二级评价指标个数),其中Ain为通过数据和专家调查得出的指标评价结果。

二级模糊评价集Ui的确定。一个模糊综合评价问题,就是将评价因素集合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ωi经过模糊关系Ri变化为评价等级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Ui,即Ui=ωi・Ri。

目标层模糊评价集U的确定。一级模糊评价矩阵R=(U1,U2…Ui)T,由此得出U=ω・R。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为了验证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H公司,对其服务型制造模式实践中的有关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进行了实际调查研究。将评价指标做成调查问卷表,请专家和相关人员进行评价和选择,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

(一)权重指标的确定

请专家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各个指标建立比较矩阵,将数据输入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并经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一级指标M的权重向量定义为ω,二级指标Ci的权重指标定义为ωi(i=1,2...6)

(二)二级模糊评价集Ui的确定

组织协调能力C1的评价:A11=(0.05,0.20,0.38,0.27,0.10),含义为:有效问卷65份中有5%认为C11位于初始级,20%认为C11位于基本级,38%认为C11位于上升级,27%认为C11位于成熟级,10%认为C11位于优化级。同理求出:A12,A13,A14。由此构成模糊判断矩阵:

U1=ω1・R1=(0.0629,0.1690,0.4148,0.2642,0.0891),同理求出:U2,U3,U4,U5,U6。

(三)目标层模糊评价集U的确定

根据上一步Ui得出R:

(四)评价结果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约有8.26%的专家认为该企业集团的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处于初始级,14.19%的认为处于基本级,39.75%认为处于上升级,27.2%的认为处于成熟级,10.6%的认为处于优化级。这说明该企业集团的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的等级处于上升级和成熟级之间,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反映出该企业集团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指标权重以及HSCC-CMM关键过程域,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整个供应链协同能力的成熟度,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

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将成为未来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的复杂性,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很难进行度量评价,这为正确、有效地组建混合供应链带来了困难。本文在考虑了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下,根据CMM原理,提出了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协同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相关结论,最后结合某企业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1.Pilat D,Wolfl A. Meas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J].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2005/5,OECD Publishing: 6-8

2.林文进,江志斌,李娜.服务型制造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

3.崔嘉琛.基于顾客参与和体验的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上顾客价值传递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4.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贵春,李存东.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

6.陈劲,谢芳,贾丽娜.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2006(6)

7.肖久灵,汪建康.基于CMM的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架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8.闫秀霞,孙林岩,王侃昌. 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5

9.马文江.适应性企业战略实施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上一篇: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小企业建立的必要性 下一篇:传统服务业基层员工满意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