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孟连三代黏虫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探讨

时间:2022-09-27 10:16:50

[摘 要] 2012年8月中旬至下旬,云南省孟连县旱粮田三代黏虫严重发生,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超过50%,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笔者通过田间调查,对其发生为害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关键词] 三代黏虫 发生特点 原因分析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53-02

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Iker) 又名行军虫、剃枝虫、夜盗虫、五花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杂食性害虫。该虫在孟连县的发生为害具有间歇性、暴发性特点。20世纪80~90年代,5~8年为1次严重的发生。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频率上升,3~5年发生1次,其发生年份分别为2001年、2004年、2007年和2012年。而2012年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超过50%。笔者通过对本县旱粮田三代黏虫发生为害情况的调查,依据其发生特点及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探讨了防控对策。

一、发生概况

2012年8月中旬至下旬,3代黏虫在孟连县旱作区严重发生,为害旱谷、玉米等旱地作物。全县有6个乡(镇)发生,作物受害面积为3080hm2,占全县旱作区的21.12%。一般田块有幼虫10~50头/m2,严重田块60~110头头/m2。其中富岩乡、勐马镇、芒信镇发生较轻,公信乡、娜允镇、景信乡发生较重。发生较重田块的旱谷叶片被吃光,只剩谷秆;玉米叶片被咬食成大量缺刻,穗头籽粒被咬食得残缺不全,并遗留大量虫粪,造成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

二、发生特点

1.发生于旱坡地,局部发生较重

2012年孟连县三代黏虫主要发生于半山区、山区旱坡地,局部发生较重,虫量较高。从田间调查,发生较重的田块幼虫量达110头/m2,发生较轻的田块幼虫量在50头/m2以下,一般水浇地和种植水稻的田块发生很轻或基本不发生。

2.高海拔区发生较重,低海拔区发生较轻。据田间调查,孟连县1200m 以上高海拔区的公信乡糯董、公良、娜允镇南雅、洪安、英山、景信乡娜勒和芒信镇斑顺等乡(镇)村为严重的发生区,田间虫量较高,为害较重;低海拔区娜允镇芒街、芒信镇拉嘎、海东和景信乡景冒、勐柏等乡(镇)村为一般发生区,田间虫量较少,为害较轻。

3.禾草多的田块或处于周边环境多禾草的田块发生较重

田间杂草的多少对黏虫发生有较大影响。从田间调查发现,旱谷、玉米田间杂草较多的田块发生较重,田间杂草较少的田块发生较轻;靠近荒山森林地的田块发生较重,远离荒山、作物连片种植的田块发生较轻;其中一块旱谷田块靠近荒山,周围杂草多,为害较重,几乎绝收;旱谷、玉米密植或长势茂密的田块幼虫量较多、为害较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的田块发生较轻;旱谷、玉米田块周边环境杂草多的发生较重,田块周边环境杂草少的发生较轻。

三、原因分析

1.气候条件适宜

气候条件对黏虫的发生量和发生期影响极大,尤其在产卵期气候条件适宜是造成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对黏虫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有温度、湿度、降雨和风等,其中温度和湿度关系尤为密切。①温度。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19~23℃。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时,产卵量表现出减少趋势,尤其在高温、低湿条件下,产卵量减少。其它各虫态生长适宜温度为10~25℃,温度高于35℃时,孵化的幼虫均不能存活。据孟连县2012年气象资料显示:6月份平均气温24.6℃,7月份平均气温24.1℃,8月份平均气温24.8℃,气温条件适宜黏虫的生长发育。②湿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高湿度有利于黏虫的生长和繁殖。黏虫产卵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80%以上相对湿度对成虫产卵比较有利,相对湿度低于22%以下对卵的孵化不利。降雨可增加空气湿度,一般对黏虫有利。孟连县2013年6、7、8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3%、88%、87%。适宜的湿度有利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幼虫的成活、发育。

2.外地虫源迁入

孟连县处于横断山余脉,一般海拔940~1630m之间,属南亚热带西南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升降而变化。降水主要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流季风所控制,偶尔也受南中海和南海台风的影响,因而夏季时有台风暴雨的发生。特别山区、半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旱作区常常遭受暴风雨的袭击。在暴风雨袭击过程中,迁飞的大量黏虫迫降地面,形成三代黏虫局部发生的虫源基数。2012年8月中旬至下旬,高海拔区公信乡糯董、公良、娜允镇南雅、洪安、英山、景信乡娜勒和芒信镇班顺等地方发生较重。此后对该发生地调查,6~7月该地多次出现暴风雨天气,迁飞的黏虫随暴风雨降临该地。由于该地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而导致三代黏虫在该地严重的发生。

3.农田生态环境有利

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直接影响农田的小气候环境,进而影响黏虫的发生数量和为害期。孟连县旱作区普遍种植黏虫适口作物旱谷、玉米、甘蔗等作物,特别近几年来栽培技术的提高,如增施肥料,加大了农作物的密度,扩大了间套种面积等,都使田间覆盖度增大,使田间小气候适合黏虫所要求的产卵和幼虫发育生存条件。旱谷、玉米、甘蔗等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作物旺盛期降雨又多,作物植株高大,繁茂,叶片浓绿,给黏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给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幼虫的发育提供了极佳场所和环境条件。

四、防控对策探讨

黏虫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为重点,人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应急防控机制,大力推广可持续综合防治技术。主动出击,抓住最佳防治时机,有效控制黏虫发生为害。

1.加强监测预警

黏虫低龄幼虫食量较小,3龄后开始增大,如超过4龄则进入暴食期,防治效果降低,并使作物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防治黏虫,关键的措施是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期发现,防治幼虫在3龄以前。一是做好系统调查,及时掌握黏虫的种群消长动态;二是做好黏虫的普查,及时掌握黏虫的发生分布为害情况;三是根据黏虫的发生为害特点,结合作物种植结构,当地气象及相关因素,及时黏虫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和防治方法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的开展。

2.建立应急防控机制

黏虫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性猖獗害虫,在短期内可造成严重为害。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应急防控机制,并制定合理防控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黏虫的防治上升为政府的行为;二是做好防控物资的储备,为防治做好后盾;三是在防治方法上开展大范围专业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和扑灭黏虫的效果。

3.实施可持续综合治理措施

3.1农业措施:①清洁田园。注意清洁田园,及时清除杂草、拔出田间病株、枯心苗,摘除植株枯叶、老叶,集中烧毁。旱谷、玉米等作物收获后谷秆、玉米秆等杂物集中处理。这些措施可有效清除成虫产卵的适生环境,降低落卵量。②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田间小气候,可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成活率。③人工灭卵。结合田间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为害的初孵幼虫叶片,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3.2人工物理诱杀:①诱杀成虫。一是利用成虫对糖、酒、醋液趋性的特点,用糖、酒、醋液诱蛾。每5~10个667㎡田块放1盆,盆高出作物35㎝左右,诱剂保持3.5㎝深左右,白天将盆盖好,晚上开盖,每天早晨取盆中蛾,1星期左右换1次,连续15~20d。二是用杨树枝把诱娥。用1 m左右的杨树枝10根,将基部一端扎紧,梢端略松散,待叶片萎蔫后插立地块间,高于作物35㎝左右,每隔10 m插1把。每天日出前用塑料袋套上枝把,并摇动收集成虫,然后杀死。②消灭卵块。根据成虫喜选择枯叶上产卵的习性,自黏虫开始产卵直到产卵盛期止,可用稻草把诱卵。每10条根稻草扎成1把,每667㎡插80~100把,每3~5d更换1次,带出田块外及时处理,可显著减少田间卵块数量。

3.3生物防治:①以菌除虫。应用苏云金杆菌、颗粒体病毒、多角体病毒防治。②抗生素杀虫剂。阿维菌素、苦参碱等生物杀虫剂防治。③植物源杀虫剂。2%印楝素乳油防治,对人、畜无毒、对寄生蜂、草蛉等天敌无害。④保护和利用天敌。结合田间农事操作,创造有利天敌繁育和栖息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及不利影响。如为天敌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和条件,利于其存活及繁衍。

3.4科学用药:①适期用药。根据监测预警,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及时施用药剂。幼虫3龄以前食量小,抗药力差,防治效果较好。②合理用药。在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型的药剂。尽量选用生物药剂,减少对天敌的杀伤。药剂使用时注意施药时期、施药次数、施药方法,并选用高效施药机械,在幼虫为害时期早晨或傍晚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每667㎡用 40%毒死蜱乳油50mL、或20%氰戊菊酯乳油40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50mL、或50%辛硫磷乳油40 mL、等对水50 ~ 70Kg进行喷雾。发生量大时用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混用,并适当增加用量可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华南农学院。农业昆虫学[M]。第1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90~301。

[2]冯殿英,胡树香,任兰花,等。主要农作物病虫鼠害测报与防治[M]。第 2版。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87~94。

[3]韩金声,胡敦孝,赵美琦,等。植物医院实用技术指南[M]。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307~309。

[4]高山松,马奇祥,刘珍,等。粮食作物病虫实用原色图谱[M]。第1版。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0~51。

[5]吕佩珂,苏慧兰,吕超,等。中国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上册)[M]。第3版。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292~294。

作者简介:徐成荣(1963年12月-),男,云南普洱人,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

上一篇:景洪市茶叶质量安全发展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