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在拳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7 09:56:57

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在拳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

摘 要 运动生物力学的测试方法在竞技体育研究领域主要应用于技术研究以及发力原理分析等方面,对于拳击项目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辨析测试方法的应用范围,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开展起到有意义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方法 拳击

生物力学研究,尤其是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等实验技术逐步应用于拳击科学研究中。运动学方法应用在技术改进和规范程度判断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动力学研究对对抗性项目对抗时,力的大小、方向的变化及力作用的效果等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发力原理及规律。表面肌电研究应用于判断动作过程中,哪些肌肉参与收缩,收缩过程中肌纤维发力长短、顺序等,这对科学合理化技术动作和确定不同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性非常有意义。

李凌云[1]采用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方法,试图寻找运动生物力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在武术领域中应用规律,从生物力学的原理应用在武术中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同样应用于其他同场格斗类项目中,为其他同项群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运动学研究和表面肌电技术在拳击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郭峰,张日辉[2]探讨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内部神经肌肉系统协同变化,研究认为后手直拳击打,上肢拮抗肌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肌肉激活顺序判断,动作符合鞭打动作原理,建议加强上肢拮抗肌训练。刘海瑞[3]的实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分析了拳击出拳击打拳速突然减速的成因。二者在突然降速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拮抗肌放电信号较强也能够在一定意义上解释这一现象的出现,但二者结论中应该加强拮抗肌训练值得商榷,拮抗肌与主动肌、协同肌的协调配合时准确、高效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应该从协调性训练的角度分析更为准确。

王新坤[4]运用爱捷运动录像测试分析系统,对参加2004年全国拳击冠军赛决赛的部分冠军前手直拳作进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打击瞬间拳速在击中目标之前会突然增加,其研究结果前手直拳打击瞬间是加速的,与刘海瑞,郭峰、张日辉等研究后手直拳击打前速度突降结果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岳东升、张翠[5]利用高速摄像与测力台(Kistler)同步测试的方法,对拳击运动员直拳技术动作进行测试,该研究是典型的以运动学研究技术路线,对运动员技术改进有一定意义。

有关动力学研究在拳击中较为少见,相关理论研究中,谷晓红[6]从击打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原理问题、打击力与作用时间、快速移动与稳定性、鞭打技术与多环节协调运动四个方面对拳击运动中的有关生物力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现存的误区及不足。苏彦炬[7]对不同击打技术的下肢发力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拳击下肢发力原理,影响击打效果的因素等做了宏观分析,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等速肌力测试关节力量从侧面反映肌肉力量,但与动作速度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的局限。姜传银[8]等运用等速肌力测试的方法,对拳击、跆拳道散打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项目,不同肌群在速度力量方面的优势环节。从侧面也反映了不同项目因发力环节不同,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存在着明显的项目特征。等速测试数据较为精确,但限于单关节测试,动作路线,幅度、速度存在差异,对于专项力量测试存在局限性。

从拳击相关生物力学研究综述可见,以往研究对技术运动学分析较多,主要技术为前、后手直拳,分析其原因,直拳的运动学分析可近似理解为直线运动,相对实验控制和分析容易把握。而对表面肌电的研究可以对发力顺序与肌肉贡献率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出的鲜明的个体化特征,从中提取共性及规律较难。表面肌电技术应用广泛,尤其是对专项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检测,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二者有效结合可以弥补简单运动学分析带来的误差。等速肌力测试可以从侧面反映关节力量,但与专项发力方式速度不同。以运动学结合动力学研究在力量训练相关生物力学研究中是比较成熟的研究手段,对于拳击速度耐力相关研究应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大学.2002:56-58.

[2] 郭峰,张日辉.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65-68.

[3] 刘海瑞.上海市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出拳―击打环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4] 王新坤.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102-105.

[5] 岳东升,张翠,宋祺鹏等.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拳击运动员直拳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 14-17.

[6] 谷晓红,于军.拳击运动中有关生物力学原理应用的若干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30-31.

[7]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拳击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及其与击打效果关系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3):66-72.

[8] 姜传银.拳击、散打、跆拳道等速肌力测试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28-630.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 下一篇:日本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