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9-27 09:20:38

现代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现代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被安排为教材的第一课,足见编委对它的重视。可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诗歌文本的特点,将它等同于一般课文教学,出现了教学误区,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正确把握。笔者现谈谈身边出现的现代诗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希望借此引发教师们的思考与探究。

【误区一】“读诗如读文”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美美地读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写得真美,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首诗是号召我们去植树,哪些词语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生: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

生:欢声笑语。

师: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语气。(生读)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重视朗读的,但她将现代诗教学与一般课文教学等同起来了,完全没有顾及现代诗凝练而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这就是教学中常见的“读诗如读文”误区。)

【对策】要走出误区,我们还得从区别现代诗与一般课文开始,可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逐步学习表达诗歌的节奏美及自己内心的情感。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观察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写,一句一行)那读法还和刚才一样吗?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为什么吗?(让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读出换行的停顿)

再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注意了诗句换行的停顿还不够,诗歌的朗读最讲究技巧了,老师这里画出了两处停顿,你觉得该怎么读出来呢?……其实每个人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的段落该怎么读呢?请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去试试,马上我们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感知了现代诗行文的特点,又尝试揣摩了诗歌的语言美,可谓真读诗。

【误区二】“重分析,轻赏析”

要讲清这个误区,首先得讲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一体,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美,现代诗也一样。如《走,我们去植树》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优美。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这一段的。

出示: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师:红领巾指的是谁?(生答)

师:对,是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叫指代。(板书:指代)

师: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

(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能抓住重点,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诗歌的特点再来思考教学的过程,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分析性讲解,哪还有一丝意境的优美?简直与诗歌教学的氛围格格不入,这就是“重分析”带来的后果。)

【对策】 诗歌教学的侧重点在“赏”,要教出诗歌的画面、诗歌的情感(即意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体会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领略一下赏析带来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通过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后)我看到了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就这么点?注意读读标点。

生:还有好多好多地方,因为这儿用的是省略号。

生:我还看到了红领巾。

师:啊?

生:这儿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因为少先队员都挂着红领巾。

师:说得真好,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到处都是红领巾在飘扬,真美啊!少先队员在这里干什么呢?谁读出来了?

生:(思考)……植树。

师:很好,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仅仅是说同学们在植树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在成长。

生:阳光下,少先队员在小树边玩耍。

生:少先队员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

师:多美啊,作者饱含深情的笔墨就是在赞美这些画卷,谁来读出这些感受?

【误区三】“传授知识重于情感体验”

在教学现代诗《长城和运河》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长城东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运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看,这就是长城和运河的样子。课文中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谁把它们找出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看,长城和运河多么雄伟!它们有多长呢?(师出示长度资料)要知道,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惊状)啊……

(评析:知识的传授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这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传授长城和运河知识的主阵地了。尽管学生学到了许多,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性从何体现?恐怕学生失去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策】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诗的教学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过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悦要成为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的情感设计教学,把情感体验提到课堂教学应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在祖国的蓝天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是什么呢?请大家画下来读一读。

师:黑板上有两个圈,一个是山海关,一个是嘉峪关,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吗?(生画)

师:你为什么画得弯弯曲曲呢?

生:因为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为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师:是啊,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几千里,让我们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长城。(出示系列图,加上优美的伴奏乐)

师:欣赏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是多么辛劳。

……

师:说得真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全世界人民都想着能爬一爬中国的长城,见证一下奇迹。(出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对祖先的敬佩。

生:骄傲。

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把这一小节读好。

(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212311)

上一篇:指向语用的概念构图教学策略 下一篇:跌倒了不要急着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