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语文的声音

时间:2022-08-03 10:06:35

倾听语文的声音

赵永攀有着一股为梦想而执着追求的认真劲,他曾解释自己的名字为“永攀,永攀,永远在攀登”。他的人生历程略显传奇:18岁师范毕业走上讲坛,21岁担任学校教导主任,28岁荣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02年正值课改呼声日益高涨之时,他毅然辞掉了副校长职务,从湖南老家来到了课改的前沿阵地――浙江,进入一所民办学校,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做起,继续他的攀登之路。宁波大学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冯铁山这样评价赵永攀:“……一路走来,始终不改心中执著做一个有底气、有智慧、会思考、肯钻研、受欢迎老师的信念……心中永存的‘持守’促使他立足给定的现实,师法‘众’名师而不被名师园囿,能够在灿若星辰的语文教育园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天地。”

文本解读“加减乘除法”

赵永攀认为,文本解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备受广大小语教学专家、教师的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度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而导致文本解读出现了一些偏差。为此,赵永攀倡导把文本解读简单化,提出了文本解读“加减乘除法”。

“加法,就是添枝加叶,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减法,就是删繁就简,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乘法,就是拓展延伸,使文本的能量无限量放大;除法,就是清除文本解读的障碍,理清文章的主线。”赵永攀这样解释他的文本解读“加减乘除法”。

因为小学课本入选的文章,许多都是经过编者删减或改编的,所以就需要用到“加法”。在执教课文之前,赵永攀善于把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缘由,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他在导入环节先介绍了赤壁之战前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为了做好文本解读“加法”,赵永攀提倡阅读,尤其要广泛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书籍资料。在执教《将相和》一课前,他完整阅读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以及后代学人对此历史事件的评价,并把明人王世贞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做法并不聪明这一观点“加”进课堂,为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提供了素材。

对于文本解读“减法”,赵永攀说:“我们不能将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拖着他们向前,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认识世界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在执教《嘱咐》这篇课文时,赵永攀紧紧抓住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猜老师想要提出的三个问题并请学生回答,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猜出并回答了“母亲为什么要用眼睛嘱咐我,而不直接对我说呢?”“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为什么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母亲病了,很疲倦,目光应该是黯淡的,为什么还会有亮光?”三个问题,学生对母爱的品悟也尽在其中。

赵永攀认为,尽管说课堂教学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依据,但并不等于课堂的讲读内容都要拘泥于课本,不能越雷池一步。一味默守只会使课堂陷于机械和僵化,因此,他主张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深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知识含量,扩大学生视野。这就用到了“乘法”。在解读《火烧赤壁》一文时,赵永攀结合《三国演义》,列举了5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守在华容道呢?面对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一下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掀起了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读文本,都会使文本膨胀,但是不管如何解读文本,最终都要找到文章的落脚点,这就需要用到文本解读“除法”。赵永攀进一步解释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比如,写人的文章,我们的落脚点就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记事的文章,我们落脚点就是这篇文章通过所记叙的事情到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写景的文章,我们的落脚点就是作者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感情。”找准这一落脚点,可以带动整个文本的学习,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赵永攀抓住了“蔺相如有一张厉害的嘴”这个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人物的语言,把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透彻,学生听得明白且印象深刻。

多元智能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在日常教学中,赵永攀尝试把数理逻辑智能、语言言语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肢体运觉智能、自知内省智能交叉融合运用到日常语文教学中,收到了多重效果。他说:“把多元智能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促进教师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新课堂的生成,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赵永攀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规模,并申报了浙江省规划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顺利结题,并获台州市优秀科研成果奖。

数理逻辑智能是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赵永攀善于把计算、分类、问答、启发等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中,让语文课“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文中提到“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赵永攀让学生计算五尺大概有多高。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为5尺约为167厘米。这样的高度足以让身材矮小的晏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去,而晏子却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晏子这样说是否有些过分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赵永攀告诉学生:“古代的长度和现在的长度不一样,根据科学家的考证,春秋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2.5厘米。同学们可以再来计算一下这个洞到底有多高?”学生马上兴奋起来,经过计算发现,这个洞居然只有112.5厘米,难怪晏子会说这是个狗洞。两次计算,使学生对楚王的狂妄自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晏子说“这是个狗洞”的机智与巧妙。

更精彩的是把视觉空间智能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赵永攀说:“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将学习材料视觉化,能给予学生丰富和充分的视觉刺激,不但能发掘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更能让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执教《挑山工》一课时,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赵永攀引导学生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象: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生:挑山工走成折尺形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生:我还明白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折尺形的。

师:真的读懂了吗?好,请把文中的话变成图,画出折尺形的路线吧。(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师:(出示两位学生的图,评析)看了这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想说什么呢?

生:××同学画得不对,因为文中讲挑山工是从左侧起步的,而他画成了从右侧起步。

师:观察仔细,你真的读懂了。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张图,你们还明白了什么?

生: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谁再上黑板来画一画折尺形的路程呢?(抽一名学生起来画)

师: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我认为他这样从上往下画,虽然也画成了折尺形的路程,但跟文中的意思不符合,因为文中说挑山工是向前行的,照他的画法,变成向后退了。

师:妙极了,同学们,把文中的话变成图,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呀!

对于这一课的设计,赵永攀总结说:“美,是人脑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师指点下,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和情节依据,便可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补充和丰富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

此外,在运用语言智能时,赵永攀通过让学生倾听、说话、阅读、动笔等方式,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人际交往智能时,他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良好机会,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技能。在运用肢体运觉智能时,他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在运用自知内省智能时,他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教育学生敢于坚持己见,营造了一个和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对话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参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倾听语文的声音――这是赵永攀个人专著的名字,而他取得较大成绩的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倾听、善于学习”,正如他自述的那样:“从迷茫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入,在课改的铸造下,在经历了一场化蛹为蝶的蜕变之后,我超越了自己,走向了成熟。”

【人物小档案】赵永攀,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曾荣获台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国教师报》第314期“阳光教师”,台州市现场作业设计比赛一等奖、台州市教育系统首届主持人大赛二等奖、台州市教改之星评比三等奖等荣誉;主持研究5项省市规划课题,其中浙江省规划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价值引领下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研究》均获优秀结题并获市优秀科研成果奖。他还曾、随笔70余篇,有30多篇论文与案例获市级以上奖励,个人专著《倾听语文的声音》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编 蒙秀溪)

上一篇:自主招生,为何校长推荐的多是『学霸 下一篇:追求更合童心的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