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普文的语言密码

时间:2022-09-04 08:53:14

破解科普文的语言密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科普文的语言以简洁明了、准确缜密为本色追求,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习得语言的范本。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文体意识严重缺乏,常常把科普文上成记叙文的模样。如何避免进入“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解和过分重视方法的概念化”的误区,不妨从揣摩语言本色入手,在品读赏鉴、感悟咀嚼中丰厚语文素养,在比照整合、适度补白中心领神会,让科普文“扬科普之名,显语文之实”。

一、在品读赏鉴中触摸语言的生动性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对于科普文的教学,教师也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的体味上,引导学生从容咀嚼、细细品味,使其领略科普文生动的语言,从而激活阅读的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品出语文味。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片段

1.图文结合,理清变化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飘浮的水宝宝了。一股冷风吹来,我们又变成了什么?(根据回答,随机板画雨点图、雹子图、雪花图)

2.圈点勾贴,感悟语言

师:那我们又是怎样从空中下来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有关的词语。(交流反馈,随机出示“打下来、落下来、飘下来”三张词卡)

师:谁愿意将这三个动词贴在对应的“雨点”“雹子”“雪花”的下面?并说说这样贴的理由。

生:因为雹子落下来的速度很快,就用“打下来”,而雪花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所以用“飘下来”。

生:春天下雨沙沙响,就用“落下来”。

3.想象画面,入境品读

师:看,这三个动词作者用得多好啊!请大家边读边想象,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随机点拨)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了解“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形象地写出了这三种事物从空中下来的不同形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是意趣横生的。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的生动,触摸了语言的温度。

二、在适度补白中把握语言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者对事物、事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说明文的作者必须把相关的知识介绍清楚,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应的专有名词。但在当前的科普文教学中,教师对那些专有名词避而不教,生怕涉猎过多,让语文课被贴上“科学课”的标签。如何让“科学”与“语言”和谐共舞?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支”说明最后变成鸟儿的是恐龙的一部分。

生:恐龙进化为鸟儿,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师:这个漫长的演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中生代时期)

师:看,这就是中生代时期!一起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中生代时期,距今约两亿六千万年,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对恐龙的繁衍十分有利。它们迅速占领了陆地、海洋和天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

生:原来中生代时期离我们是这么遥远。

生:怪不得作者要用“漫长”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科普文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的科学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挖掘文本的语言因子、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关注文本中的科学常识。通过适当补白,使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来到两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既对语言有了直观的感受,又将科学知识融于其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三、在感悟咀嚼中揣摩语言的缜密性

“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科普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使用的语言,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的词句,都应准确无误。教学科普文时就要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

1.自主读文,概括要点

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2.细读文本,含英咀华

师:其实,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鲸的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通过这许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的大。

师:是的,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那么多组数字,只有“十几头”用得太模糊了,如果换成“十五头”或者“十八头”不是更加准确吗?

生(沉思片刻):不行,因为鲸和肥猪的体重都是不确定的。

生:用模糊的数字反而更加准确。

3.适时小结,习得方法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这也是科普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其实像这样的用法课文里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出来体会体会。

科普文的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训练学生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的好素材。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模糊数字,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揣摩、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语言的缜密性。教学的过程没有生搬硬套,没有强塞猛填,可谓水到渠成。

四、在比照整合中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科普文可分成知识性科普文和文艺性科普文,作者往往会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和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或严谨平实,或生动传神,不一而足。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知识性,而忽略它的多样性就有浅尝辄止之嫌,而比照整合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片段

1.自主填表,对比阅读

教师发放自主学习卡,让学生画出《鲸》和《松鼠》的重点句对比阅读。表格如下: 《松鼠》 《鲸》

内 容

表达方法

语言特色

2.集体评议,完善表格

抽取典型语句汇报交流,在充分了解两者在内容、表达方法上的异同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松鼠》和《鲸》中关键性的语句,想一想它们在语言特色上有什么区别。

生:布封写的松鼠有一点像人的感觉。

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生:《鲸》写得比较严谨,一看就是科普文。

师:是的,同样是描写动物,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所以《松鼠》的语言显得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而《鲸》一课则显得精练平实。

3.探讨写法,积累内化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科普文的写法:学习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

教师精选对比点,通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让学生习得语言之法。学生经历了从“课文深入体验”到“同组类比感悟”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又及时总结写法,学生在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之余,明白科普文的语言并不单是质朴平实的,形象生动有时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鉴赏能力。

科普文的教学应以文本的语言学习为基础,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破解科普文的语言密码,让学生感知言语的精妙,在多元解读中领悟文本的韵味,享受审美乐趣。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 315101)

上一篇:有效练笔的途径与方法 下一篇:寒门难再出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