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时间:2022-09-27 08:44:14

浅谈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摘要:新型的绿色生态住宅目前在世界各国可谓方兴未艾,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本文对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和技术策略做了详细的阐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绿色住宅 建筑设计绿化

Abstract: the new type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in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t present is ascend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also inevitable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green house building design afforest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住宅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人们追求的主流。绿色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住宅理念的核心。规划设计以绿色为主题,利用有限的空间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的舒适和自由的家园。

2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

绿色生态住宅规划的目的就是努力寻求环境建设自身的内在因素,促成环境更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小区规划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立项申报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程序,合理地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

2.1 小区的选址

小区选址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主要用地,保护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段,使旧城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保持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平衡。在规划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条件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

2.2 小区的策划

小区策划是住宅规划设计的核心。充分的市场调查是小区开发定位的前提,作为一个建筑师有责任为开发商了解市场的信息,市场信息的正确与否是决策成败的关键,了解周边小区的定位、目标客户、小区环境、住宅户型等,注重技术与质量标准公建配套、价格定位、建筑风格等对小区的开发定位都十分重要。

2.3 降低噪声、提高空气质量

对于小区内公用设施、设备的噪声,交通噪声,应尽量增加噪声源与受声点的距离、种植树木、设置水体来吸收噪声;对于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消声措施,在规划时进行分区布置、综合治理,减少co2及其它大气污染物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小区的空气质量。

2.4日照与采光

在满足建筑容积率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每户拥有合理的日照和采光。

2.5小区的道路与绿化

住宅小区与外界公共交通应便利,区内停车设施完备、住宅入口与最近车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有计划的组织车流和人流的道路,尽量避免外界车辆误入小区。为了小区行人安全,道路走向要便捷,通而不畅,曲中有直,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减少小区内外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小区的绿化要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貌特征合理规划,利用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憩空间等构成有特色的小区,绿化系统的设计应注意层次结构,根据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及宅旁和庭院绿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种搭配方面宜多栽一些释放有益气体、减少尘埃、增大树荫面积的树种,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室外空间,同时满足小区生态环境、休息活动、景观文化功能的需要。

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节地、节能、节水、节约资源及废弃物处理是生态住宅设计别关注的技术内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则更为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材系统等,介绍如下:

3.1 建筑主体节能

建筑主体节能要求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应根据不同供暖空调方式来设计外墙的热工性能;寒冷地区的围护结构设计要考虑周边热桥的不利影响,同时应注意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在夏季炎热地区,应充分考虑屋顶保温、遮阳、夜间通风等隔热降温措施的使用;此外,应充分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如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等。

3.2 常规能源的优化利用

必须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应合理地选择确定整个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并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例如对于小区中的采暖系统,在城市规模、市政管网设施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应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大型采暖方式;在有合适的低温热源可以利用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热泵等采暖方式;对以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电力峰谷差大的地区宜采用蓄热技术;泵、风机等动力输送设备宜采用变频技术;集中供热应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加强保温;对于集中供热的采暖末端应设有热计量装置和温控阀等可调节装置。

3.3 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系统中的比例,同时要注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

3.4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对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3.5 室外环境设计

应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可利用园林设计来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保证小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负荷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应注意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必要的遮阳;地面铺装材料设计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反射率;应设计一定比例的有植物覆盖的绿色屋面;应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透水地面的比例;规划设计应使得人的活动区有舒适的室外风环境,方便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应仔细协调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单体设计,以处理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防风的问题,同时保证夏季或过渡季建筑物前后有一定的压差,促进自然通风的进行。

4 结束语

生态建筑设计要求更高的科技含量,完善的技术手段和完美的实现手段。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建筑师个人能够完成的,都需要其它方面的专家提供相关的专业咨询和帮助。所以说,注重生态建筑设计,应从多方位、多学科去探讨,结合生态学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取在建筑设计中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立体用地、自然空间、立体绿化、生态平衡、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

上一篇:基于重载车辆作用下的沥青路面层间应力分析探... 下一篇:浅谈住宅建筑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