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9-27 07:08:17

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而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我国各产业经济下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与发展。但是由于国内企业发展碍于宏观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份额竞争、企业自身内需建设、企业社会信用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等的综合作用与深刻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融资难题已经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后危机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融资难题展开了详尽探讨,以期企业解决融资症结所在,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融资;治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89-02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腾飞,各经济产业下的中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不少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即是说,目前企业注册数量在逐年攀升,这一现象无疑促进了国民服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税收来源提供了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认,企业经营在融资方面如果单一依靠金融借贷,是很难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的。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立足实际,结合政策导向作用,以及自身内需建设需求去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经营模式的深刻改革,以确保自身立足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企业融资现状研究

(一)融资渠道狭隘

由于金融市场下证券、债券发行的门槛较高,多数中小企业很难以自身经营实力、社会信用及自有地位去实现公开筹集资金,因此其投资理财、经营发展仅能依赖于长期经营积聚而来的收益成果。此外,据一项金融业务数据显示表明,目前国内公司业主资本与内部留存盈利分别占据国内民营企业总资金来源的30%与26%。而这一现象极为有利地说明了目前公司债券及依靠股权而来的外部融资严重不足,即外部融资渠道非常狭隘,且融资比重偏低。

(二)信贷支持不力

金融银行组织机构向社会提供的贷款业务是支撑中小企业实现外部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这种重要渠道在当今看来已经无疑限制了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虽然有着国家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但由于信贷监控成本的高居不下,即使政策一味倾斜中小企业社会信用担保,也难免使中小企业进退维谷。因此,银行组织机构并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种本质原因同样和中小企业社会信用等级较低、资产抵押偿还能力有限以及融资成本过高等有着绝对关系。据统计,目前就国内三百万户的注册民营公司,仅有一成比重的企业获得了信贷支持。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不足

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理财投资及经营发展的运营轨迹来看,中小企业注册一般是由私人创建,伴随企业刚刚运营起步,其规模有限,技术能力、管理水准以及资产抵押能力等都非常有限,从而使其社会信贷等级标准要求达不到,故而不少企业很难获得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支持。此外,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工艺水准不高、产品品牌效应较低等的竞争乏力因素作用,企业实际上的产品生产运作资金也难以完成有效回笼及周转,进而难以为融资提供良好的运行条件。也就是说,企业自身生产的业务开销渠道都难以供应其资金实现良好周转,那么任何借贷机构是不愿意提供其借贷服务的。如,凭借低廉劳动力作为主要发展优势的不少纺织产业,如果在出口关卡上遭遇到了美国及欧盟组织的“特保”后,许多厂家也就难以继续向前发展,生产出现乏力,随时有停顿,甚至倒闭破产的可能。而这时银行会百分百拒绝这类企业的贷款服务,就连一般社会公众也很难在股票上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问题极为显著。一般信息不对称会直接促成“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对自身机构的冲击,就会加强审计及监督执行力度。而目前,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有限,处于该形势下,其信用记录不说空白,也难以有着良好的信用记录凭证,所以其资产抵押成为融资的主要难题。此外,中小企业社会信誉建立意识及观念也较差,以虚假信息占据主要信息资源比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剧,如不少单位财务信息虚假、内部报账系统依据性较差等,都会加剧风险形成,并对其社会信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碍于信息资源不对称造就的“道德风险”及其他风险等,银行组织机构的借贷服务在90%的比重上是为大型集团或者大型产业所提供,而中小企业仅能获得10%的比重。这种借贷比例严重偏斜也足以说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非常显著。

(三)信贷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银行等其他发行证券等组织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往往其模式单一、中间环节过多、手续办理繁缛,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不少信贷产品很难做到创新,即信贷产品创新需要整合产品有关的业务程序,而业务程序一旦整改、改进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些机构也就难以提供满足中小企业资金使用需求高、回笼效率快的信贷供应产品。此外,目前不少融资担保机构的行业运作也十分不规范,常表现为行政色彩浓厚、担保基数较小以及和协作银行选择等表现形式。因此,以满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多数信贷产品非常少,这与解决融资困难的发展要求严重背离且不相适应。

(四)碍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

对于不少国有银行金融组织机构而言,其发展及运营模式仍然未能摆脱传统计划经营模式,在基本信贷服务上仍然以国有企业或者中大型企业提供信贷为主,而相对忽视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虽然,近些年来经过市场经济的过渡,地方各级政府给予中小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抓大放小”政策战略实施以来,也无疑给不少企业的社会信贷支持放到了次要地位,故而不少企业仍然未能摆脱融资难、筹资愁的尴尬局面。事实上,虽然目前国内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为数不多,但能利用新型成长型的金融工具还是有的。

三、对策研究

(一)提高市场竞争力

换句话而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就是企业经济实力、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品牌效应、社会信用等级等都具备一定运作能力。因此,为了解决自身内需建设、社会信用等问题,就必须拓宽融资渠道,治理好公司结构,明确财务内控环境建设,加强产品技术监督等,让社会各级组织机构能够认可自身公司实力,从而才能将社会信用这一无形资产逐步积累。此外,在资金往来方面,一定要以协议、合同作为办事约束依据,对于小额借贷等一定要按期限完成本与息的及时还付,即使自身资源供应乏力或是生产运营周转资金不畅,也要按照协议标准及要求进行还付本息。同样,在与往来企业交易过程中,对于往来账的系统设定也应当完善。此外,对于法人结构治理以及股份制改造等也要积极进行,这些都是为企业未来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而预先奠定的实施基础。

上一篇:江苏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情况研究 下一篇:中国语境下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共荣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