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第2期

时间:2022-09-27 06:23:15

记者手记 第2期

题记:2008年的11月9日至18日,我在灾区绵竹度过。这短短的10天经历远比我的30年人生要重了沉了很多。在绵竹的每一天。我的脸都是湿漉漉的,我的眼圈是红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江苏的老乡。和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每一天,心情都如同翻滚的岷江一般,难以平静。江苏援建队伍承载着7600万家乡人民的希冀。在这片几成废墟的土地上帮助绵竹人民重建家园。听到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点点滴滴,深深烙在我心底。有位名人说过:“所谓人,就是能够不断自我恢复的存在。”地震打断了这里的宁静,但不会中断这里的生活,灾难终结了部分人的生命,但来者可追,生生不息,而江苏人援建绵竹的事迹和情意将永远铭刻在两地人民的记忆深处。我将这10天终生难忘的见闻写成日记,摘录几篇,带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2008年11月12日 天气阴

到绵竹已经4天了。这4天来,看见废墟的旁边盖起了一片一片整齐的板房;看见开工仪式上,设计师们充满激情地对家园重建的合理规划进行美好畅想:看见建筑工地上,灾区群众充满干劲地运砖递瓦;看见恢复生产的厂房里,工人兢兢业业地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看见农田里,农民忙着收割庄稼;看见新修的马路上,一批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受灾的山区……

今天,开始想家,开始想女儿了,这种思念不停地在我心中抓着挠着,这种情绪仿佛奔腾的江水却找不到渠道流淌出来,不停地翻滚着。早晨,在一所幼儿园采访时,看到跟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看着他们稚嫩的小脸,心一下子就变得柔软起来。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游戏。有个走路尚且蹒跚的女孩跟我玩熟了,捋起裤管给我看她腿上的疤痕,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阿姨,我这里面还有钢钉。”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抱起她,亲亲她的小脸,感觉心很疼很疼。女孩用手帮我擦眼泪,边说:“阿姨不哭。老师说我还能跳舞。”

地震过去半年了,学校已经全面复课,师生都住上了板房。我们到了南溪中学,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已经全部搬入板房,教室、宿舍、操场、实验室都很简易,我们去的时候,老师正在面对一个班70多位学生使用扬声器抑扬顿挫地讲课,一排又一排坐得整整齐齐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讲。

来自江苏各所学校的援教老师从2008年8月13日来到绵竹就一直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上课,进行灾后学生心理问题的课题调研。纠正学生英语口语,除了节假日,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位瘦瘦高高的男老师陪同我们,介绍说:“刚来的时候,只能住帐篷,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住上板房了。”这位老师姓王,是支教老师的领队。旁边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王老师在绵竹支教,爱人身体不好,家里面临升初中的孩子学习成绩一下子跌到班上二十几名,脾气一向温和的王老师昨天第一次发了火。

因为地震,学校的图书馆坍塌了,支教的谷老师带领其他10位老师把教学资源从废墟里面抢救出来,使得教育资源的损失降到最低。我看着谷老师,这位31岁的女老师,瘦瘦小小,文文静静,很难想象这么瘦弱的身躯蕴含了那么强大的力量。我问谷老师:“孩子多大了?”谷老师说:“八岁啦。”我说:“男孩?女孩?”谷老师说:“女孩。”我说:“跟我家一样,都是女孩。孩子谁带啊?”谷老师说:“家里老人病了,丈夫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还要尽孝道,真的很不容易。”谷老师告诉我,刚来的时候,许多同学心情都很低沉,话也不多,学习比以前更加刻苦了。通过一些心理游戏辅导,同学们渐渐走出阴霾。国庆节放假回南京,学生追在后面送了很远的路,在家里休息时收到了一位绵竹学生的短消息,问谷老师是不是不回来了。她还说:“我把他们都当成是我的孩子。我不想家。真不知道离开绵竹的时候我会怎么样。”她说着,眼圈都红了。

我们和孩子们在学校门口合了一张影,一起大喊:“茄子!”本来天空有点阴暗,突然放晴了,不知是不是被孩子们的笑脸感染了?临走时,谷老师托我把这张照片带给她的女儿,我记下了她的地址,决定一回南京就去。

2008年11月13日 天气晴

绵竹的早晨,碧空如洗,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跟着采访车出发,今天的采访对象是来自江苏的“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

大家围坐成一圈,他们大多是1985年、1986年的,最小的1988年出生的。志愿者中,有个帅小伙子,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猛一瞧,觉得很像台湾的偶像明星王力宏。“王力宏”身穿思凯乐的冲锋衣,足蹬一双阿迪达斯的球鞋,但是鞋面上沾了一层灰尘,头发挑染成黄色,原本应该神采飞扬神气活现,却如同开盛的花失去水分一般耷拉在脑袋上。

绵竹的团市委书记介绍说,这批由团中央“西部计划”选送的31名来自江苏的志愿者有的是应届毕业生,有的考上研究生办理了保留学籍休学一年的手续,有的放弃国外报酬丰厚的工作。从7月12日起就投入了紧张的援建工作中。他们要在绵竹待满整整一年,目前分派在20多个部门和乡镇,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给老百姓做心理辅导,辅导学生做功课。

每位志愿者都谈了谈这几个月来的感受和体会。志愿者小许说他们开通了心理热线电话。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帮助灾区人民做心理辅导,每天晚上都有人值班,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年男人低沉压抑的哭声,持续了40多分钟,最后听到对方把电话挂了,小许才把电话放下。她说:“我实在不忍心挂断,我只能默默地陪着他,希望能够让他心里好受点。”

我身边坐着中国江苏网的记者王迅,他也是“80后”,但是一路上热心招呼同伴,帮行李多的同伴拿行李,采访写稿子更是争分夺秒,真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我和王迅要求到志愿者的宿舍去看看,“王力宏”立刻站起来,带着我们走出会场,向宿舍方向走去。我们迅速跟“王力宏”攀谈起来,“王力宏”问王迅:“哥们,有烟么?”王迅递给“王力宏”一根烟,他接过去:“有火么?”王迅笑着,给他点起来。他猛吸了一口,说:“谢谢哥们,好久不抽了,快憋死了。《娱乐818》的杨阿姨最近还出镜了?真想听听他说的南京话啊。”王迅用南京话说:“杨阿姨很韶的唉,你太没的品了。”“王力宏”耸了耸肩,双手一摊,说:“以前空虚无聊,现在想看都捞不着时间看了,不过说实话,现在每天能为大家做点具体的小事,哪怕是搬抬扛,心里面都觉得生活比以前充实多了。”交谈中,“王力宏”讲述了他曾经帮助多位灾区群众疏导心理阴影,鼓舞他们重振生活的勇气,尤其是有一次,在出租车上,他感受到司机的情绪非常灰暗,急忙与之交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点燃他的生命希望。

胖胖的女志愿者徐艳带我们参观女生宿舍,三张有着阿拉伯风格的木床紧紧挨着,亲密无间的样子,墙上贴满了照片,细细一瞧,是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问:“这些生活用品都是你们自己带来的?”她解释

说:“这床是阿拉伯捐赠的,其他都是一些企业、集团捐赠的。”我捏了捏单薄的棉被,有点潮湿,摸在手中粘粘的感觉,问:“这里湿气大,生活还习惯么?”她说:“我到绵竹之后,整整胖了8斤。我除了帮助广济镇政府处理工作外,还去学校给学生作心理辅导。我家是苏北农村的,本来觉得我们村的人过得很苦,但现在一比较,发现这里的老乡太苦了。镇上领导很照顾我,每天都问我想吃什么,我整整胖了8斤。”我笑了,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看到大家很久没有吃到鱼了,于是有一天我说我想吃鱼,镇上很慷慨地买了10斤鱼,结果端上来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的餐盘里面有鱼,旁边的孩子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立刻招呼孩子们来吃鱼,最后我就只喝了点汤。”因为刚才听到介绍说徐艳放弃了韩国高薪工作到绵竹来,我忍不住要问她一年之后的打算,徐艳有点感慨地说:“来之前,公司听说我来灾区援建,非常支持我,保留我的工作,我回去之后,还是要回公司工作的,公司对我很好,我要回去好好工作回报他们。”

看着这群“80后”朝气蓬勃的脸,不由想起我的弟弟妹妹这帮“80后”的孩子,他们在学校喜欢张扬个性,对家庭的依赖强,曾经有专家痛心疾首地批评他们空虚迷惘、玩世不恭、价值观迷失,对他们的前景极不看好;而我对弟弟妹妹们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做法经常会感觉到不可思议,甚至感觉到“70后”与“80后”存在着明显的代沟。而现在呢,大灾之后,“80后”们的身形也许还很单薄,声音也许还不够浑厚,性格也许还不成熟,但是务实又怀抱理想,率性却不失诚恳,不羁中带有纯真。在灾区看到的这群志愿者,他们言谈中充满了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他们青春朝气的脸庞因为几个月的磨砺显得更加内敛了,从一个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们迅速成长为一名名战斗在援建一线的战士。从一个个追求流行文化、迷恋网络虚拟世界的“新新人”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爱心、勤奋务实的时代先锋。他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他们无愧于中国的脊梁。

2008年11月14日 天气晴

今天我在绵竹的医院,听说了一对夫妻的故事。

绵竹的医院在地震中损失惨重,江苏援建医务工作人员从地震的第二天就来到当地参与救灾和重建工作。经过两地医务工作者半年的努力,医院奇迹般地恢复了以往的秩序。整体是一片整齐划一的板房,走进病区。一股浓重的酒精味和消毒水的味道迎面而来,病房陈设整洁舒适。在大门口,许多穿着写着“江苏援建”四个大字的“橄榄绿”正在把刚从江苏运来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搬运到库房;在病房,许多穿着写有“江苏援建”四个大字的白衣天使带着小跑地穿梭来往;在手术室,绵竹的医生在江苏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颇有难度的手术;在产科,护士正在给新生儿洗澡,新生儿露出了懵懂的微笑:在病房,主治大夫认真询问病人的病情,详细做出解答。

是的,说了很久,却没有讲到那对夫妻,因为我的情绪涌动却无从导引,还在为这对夫妻深沉内敛的感情而沉醉。中年夫妻的感情优美如茶,让人回味无穷,允许我这么转述吧。

有这么一对南京的夫妻,妻子姓顾,是护士长,40多岁,一双柔和的大眼睛,体态微胖,行动做事很麻利。丈夫姓孙,是一名警察,嘴唇两边有两道深刻的纹路,平时很严肃,不爱笑。妻子从5月13日开始前往绵竹,投入到紧张的救死扶伤的战斗中,而丈夫在南京边工作边照顾家庭,又当爹来又当妈。这天,老顾连续加了两天两夜的班,正准备在值班室眯一会,猛一抬头,看到丈夫老孙,老顾使劲地睁开眼睛,有些不确定地说:“是你?”老孙搓搓手,说:“我来了。”老顾还是不敢相信说:“你来了?”老孙突然想起什么,略带遗憾地说:“我来了。我也来援建的。”老顾打量着老孙,说:“家里好么?孩子好么?”老孙笑了笑,说:“都好。都惦记你。你瘦多了,身体要紧。”老顾恍惚了一会,终于想起来:“你说什么,你也来援建?那家里孩子怎么办?孩子要小升初,正在关键时期,奶奶身体不好,两个人都要照顾。”老孙认真地说:“局里照顾我,说你在援建,辛苦了,让我来陪你一起工作,直到我们一起回家。”老顾当真了:“真的?老孙你还真来了?孩子怎么办呢?这……这可怎么办?”看着老顾着急了。老孙这才说了实话:“我是出差,局里派人运送物资到绵竹,我特地申请随车队一起来看你,路上不好走。花了两三天功夫。这不,运到了,队里批假,时间不多,就两个小时。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快讲,我可没有太多时间。”老顾一听,松了口气:“吓死我了!你……你吃了没?”边说边打开抽屉翻找着,“我给你泡碗面。”老顾的话一下子提醒了老孙,他唰地一下打开提包,边说边往外拿东西:“我给你带吃的来了,别老吃方便面,你胃本来就不好。这是麦片、藕粉,还有你最爱吃的红烧排骨。”老顾愣住了:“你还会烧排骨了?”老孙淡淡地说:“刚学的,别嫌弃。我给你找热水温一下。你别动。我来。”老孙坚持不让妻子插手,等他找到热水回到值班室时,发现妻子居然趴在桌上睡着了,老孙看着妻子,默默给妻子盖上毛毯。因为病人的突发状况,护士小李冲进来汇报护士长。老顾这才猛然醒来。老孙深情凝视了妻子一眼:“去吧,病人要紧。照顾好自己。”两个小时的见面时间是多么短暂,就这样,老孙带着对妻子的挂念就这么离开了绵竹。

这是发生在江苏援建队伍中的真实事件。故事的讲述者护士小李当时也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讲给我听的时候不无羡慕地讲:“护士长的老公真是好,她真幸福,我们都羡慕她。”

这个故事在众多的江苏援建人员中只是寻常。江苏派驻在灾区参加援建工作的援建指挥部205人,警察500人,医务工作者200多人,教师58人……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离开温暖舒适的小家庭,克服了住宿和饮食的困难,克服了思乡和孤独的情绪,投身到援建工作中,投身到灾区家园重建的繁忙工作中。为了灾区人民的幸福,他们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在这里,每一天都是超负荷的,每一天都是高速运转的,每一天都是疲惫的,他们的努力给灾区留下了一批“撤不走的力量”,他们的精神感染了灾区的人民,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绵竹的土地上。

上一篇:金融危机引发的理论思考 下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