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孔氏家庙古今祭祀音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27 06:16:38

【前言】南宗孔氏家庙古今祭祀音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也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亘古不变的风格,而融汇结合了中西艺术特征,在祭祀音乐作品中以积极的姿态引进西洋乐器,采用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法,形成了与当代时代文化特点相结合的,具有现代化特点的祭祀音乐作品。 ...

南宗孔氏家庙古今祭祀音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南宗孔氏家庙”即衢州孔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孔氏家庙之一,它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孔端友,背负着孔子和方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在仓促之中离开了山东曲阜南下,最终定居衢州。现址的孔庙为明朝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按照山东曲阜的规模建造而成。它地处于衢州城区东隅,总占地面积达20亩,其结构被分为孔庙和孔府两个部分。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庙前设有“金声”、“玉振”、“棂星”、“大成”等四门,除此之外,还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等两块牌坊。为祭祀孔子,建筑群内还特意为歌舞表演设置了“佾台”。

二月作为春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它被称为“仲春之月”,也称为“仲春”,而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它被称为“仲秋之月”,也称“仲秋”。由于一个月可能会有二至三个丁日,而祭孔则规定在其中的第一个丁日举行,故其得名“上丁”。家庙祭孔典礼便是依照祖制在每年的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

在整个南宗孔氏家庙祭祀礼仪过程中,所使用的乐器的种类可谓一应俱全。其中包括有:编钟、编磬、琴、瑟、箫、排箫、笛、笙、埙等等。依照清朝宫廷的定制,孔庙的仲春祭祀乐夹钟立宫,仲秋祭祀乐南吕立宫,祭祀乐被分为《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等六个乐章。每个乐章自成乐段,也就是每四个字为一分句,八个字构成一个乐句。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其长度为十三小节,4/4拍,其调性均被确定为羽调式。每个乐章中的第一乐句中的第一个小节,均被确定为la、do、re、mi(首调),仅允许句末的旋律中出现相应的变化。全曲最后结束在羽调式主音上。

演奏时,演奏者每奏一句便击馥特钟一声;每奏一字,在歌声没发出来前,演奏者会先击编钟一声,以渲染音乐气氛,而在歌声停止时,演奏者也会击响编钟一声,以表示收韵。当每个乐章结束后,奏乐者会击六梧六声,礼生举麾高声吟唱:“乐止”。这时,乐音逐渐减弱,直至最后声薄音淡。在六章祭乐演奏完后,钟鼓声音一齐鸣响,代表合乐完成。祭祀乐中的六个乐章所对应的主题分别是:“迎神乐昭平”乐章――“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文师”;“初献乐宣平”乐章――“予怀明德,玉震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亚献乐秩平”乐章――“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终献乐叙平”乐章――“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彻馔懿平”乐章――“先师有言,祭则受福,乐所自生,中原有菽”;“送神乐德平”乐章――“化我蒸民,育我胶痒”。通观第一乐章到第六乐章,字字行行洋溢着儒家道德观念,充满了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崇敬之意。

与所有的孔庙祭祀乐一样,南宗孔庙祭祀乐是封建统治者思想缩影。作为祭祀音乐本身,其调性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均羽调式,其在作曲技法、演奏技术、演唱技能等方面表现出四平八稳的特质,而这一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封建统治下的雅乐本身所具有的刻板、严肃的特点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也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亘古不变的风格,而融汇结合了中西艺术特征,在祭祀音乐作品中以积极的姿态引进西洋乐器,采用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法,形成了与当代时代文化特点相结合的,具有现代化特点的祭祀音乐作品。

在2006年南宗孔氏家庙的祭孔典礼上,当代人以“祭礼”和“颂礼”的方式来祭奠孔子。祭祀活动中,参与祭奠的人们大都身穿现代的正装,他们将原来的“献三牲”变更为“献五谷”,将原有的佾舞变更为朗诵《论语》中的部分名言名句。此次活动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将风格刻板,年代久远,不适合现代人音乐审美标准的祭祀音乐变更为由孔祥楷先生亲自创作的《大同颂》。

《大同颂》是孔祥楷先生将两千多年孔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精髓相结合来创作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南宗孔庙祭祀乐在发展进程中曾经脱离人民审美情趣需求的不足,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肯定。其作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音域宽广,音色丰满,低音声部浑厚有力,中高音声部富有旋律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大同颂》这一作品的艺术性,使其具有铿锵有力、气势恢弘的特点。二、承袭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维护“雅乐”本质。在诸多“雅乐”作品中,羽调式一向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同颂》这一作品保持了原有的音乐调性特点,以传统的羽调调式贯穿全曲,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祭祀音乐中“雅乐”的本质特点,并在最大程度上承袭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三、“西学东渐”,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孔先生在《大同颂》这一作品中不仅大胆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祭祀乐曲,并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上首次将西洋乐器钢琴搬上典礼的台中央,这无疑是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这一举动突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理性地吸取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粹,也大大增强了东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力度。四、“东学西渐”,拓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空间。祭祀典礼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祭祀的人士共同演唱《大同颂》来祭奠先圣。

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这一集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民间特色、人文特点为一体的本土音乐文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学热”的文化大背景下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趋势:首先,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发展将集中体现东方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将人类的音乐文化纳入其中,使其不得不顺应时代变更的潮流,主动革新其祭祀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吸纳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以补给自身的不足。同时又将其自身的精华传递到西方音乐文化领域,以巩固其本身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增强其对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其次,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发展将在保持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中国古代祭祀音乐的恪守条规的形式与内容与现代音乐不拘小节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在世界音乐文化不断革新的今日,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发展也必然将改变其一成不变的创作理念,在保持中国古代音乐创作的风格的基础上适度地引入现代音乐风格,以保持与现代社会相适的发展基调,达到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标准。第三、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发展将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南宗孔氏家庙祭祀音乐素以古代贵族式的“雅乐”为主,其风格之严肃,创作思维之缜密令诸多民众心存敬畏之感。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民主”精神的感召下,高不可及的“贵族式音乐”在其音乐风格、其音乐的旋律性、其音乐的功能性及其音乐创作技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转化成为民众所能接受并喜爱的音乐。责任编辑:蒋晗玉

上一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 下一篇:解读透纳水彩风景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