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教南宗研究的一部力作

时间:2022-09-25 01:58:08

《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教南宗研究的一部力作

盖建民教授所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一书,已于2013年6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作者从20世纪末涉足道教金丹派南宗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挖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白玉蟾文献稽考、道脉传承谱系、宗派关系、修道思想和南宗宗教遗存田野调查诸多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纠正和澄清了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在白玉蟾文献、生平、入室弟子等问题上的失误,弥补了相关学术盲点,最大限度地破解了长期以来笼罩在白玉蟾创立的道教南宗之上的学术纷争与谜团,推进了国内外道教南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理论造诣。”

本书全面系统论述了南宗道心论。本书从道心论的理论来源、核心内容、白玉蟾以心解道、修心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南宗的心性论思想。关于道心论的理论来源,作者认为金丹派南宗的道心论并非照搬儒家或是佛家的思想,而是自有其理论来源,如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心者,规也”的论述。本书还充分论述了白玉蟾的以心解道思想。作者统计了白玉蟾解老的八十一章中有七十四章释文运用了以心解道思想。认为其具体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道即心、心即道,到道由心体,再到修心即修道,最后尽心忘心以合道。

本书阐述了金丹派南宗的清修和双修并举的修炼特色。清修和双修被认为是对立排斥的不同性质的丹法,但作者经过研究认为金丹派南宗在修炼当中并不拘泥于一法一途,而是兼容并蓄,多元融通。作者认为清修与双修道脉的区隔只是在一定范围和意义上讲的,白玉蟾创立的道教南宗,在面临清修或者双修的抉择时,更倾向于融通而非排斥。

本书阐述了金丹派南宗内外丹合炼的修炼特色。作者认为,白玉蟾创立的南宗以内外丹合修并炼为修炼指针。依据道书及地方志文献,作者对南宗的内外丹合修思想进行考析,围绕罗浮山《金丹世系记》探讨南宗内外丹合修思想的渊源;钩沉南宗丹经中的外丹思想,重点剖析《金华丹经冲碧丹经秘旨》,阐明南宗内外丹合修法思想。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发现了一批新材料,如从明代陈裢所撰《罗浮山志》中发现了一则金丹派南宗传人留元长所撰罗浮山《金丹世系记》,篇幅不长,且有阙文,但具有相当价值。此外,作者还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如通过对武夷山下碧霄道院现存建筑构件规制的考察,认为当年碧霄道院规模可观,道院后三仰峰小仰半壁的碧霄洞即是白玉蟾炼丹处,洞内有炼丹井、石灶、石桌等炼丹遗物,据此可以证明白玉蟾炼过外丹。

本书从南宗思想探讨了都市道教的现代意义。白玉蟾《隐山文》提出“圣人所隐,不在乎山之隐,而隐其心”的思想。作者从白玉蟾都市道教思想人手,指出都市里的社区道观存在于当前环境中,会面临许多过去乡村道教所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但这也为道教的现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这对于研究新世纪道教的现代性问题,探讨传统道教与现代道教的转型,道教教义思想的现代诠释及其现代意义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围绕南宗文献稽考,从三个层面和途径推进了道教金丹派南宗的研究。

其一,以文系人,以“竭泽而渔”的手段,详尽占有典籍文献和地方志、碑刻、笔记小说等史料,采用传统目录文献学方法和考据方法,通过《道藏》内外典籍文献与地方志史料和考古文献互证,整理和辑在散佚的南宗诸祖和后学文献,梳理道脉传承谱系。其二,以人系事,采用文献与田野调查、区域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南宗活动的主要区域和史实,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区域,尤其是白玉蟾在福建闽北、闽东、福州和海南琼州地域进行创教立宗的宗教遗迹进行考察与鉴别,形成证据链,希冀最大限度地解开笼罩在南宗道派上的诸多学术之谜。其三,在此基础上,以宗教思想耦合贯穿南宗人物与事件,运用哲学诠释学方法,从宗教哲学思想层面的高度,提炼钩沉南宗道论及其修道思想,重点探索讨论白玉蟾南宗教义思想与宗教意蕴问题,客观平实地评析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

上一篇:泰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偏误研究 下一篇:马天宇 做个安静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