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网络用户的无障碍网页浏览现状及前景

时间:2022-09-27 04:42:58

视障网络用户的无障碍网页浏览现状及前景

摘要:针对视障网络用户获取网络信息的障碍问题,介绍视障网络用户的特征,视障网络用户与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关系,概述了当前盲人专用软件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视障用户;网页浏览;盲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461-02

Visually Impaired Users of the Web Browser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LIU Xiao-zheng

(Center for Deaf-mute School of Yantai, Yantai 264001, China)

Abstract: Aim at a vision barrier network a customer to obtain the obstacle problem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ntroduce the customer's characteristic of the vision barrier network, the vision barrier network customer has no the relation of obstacle construction with information and all said current software circumstance of the blind man appropriation and aftertime'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the vision barrier customer; web page browse; blind use software

1 引言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和通迅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信息交流速度急剧加快,高度数字化和高度网络化成为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感观存在障碍的残疾人,尤其是盲人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

2 视障用户浏览网页的需求和意义

视觉是人类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据统计,人类生活中大约8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0%左右的信息量是由听觉获得的,由触觉和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量只占极小的剩余部分。因此,视力残疾者在接受信息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在这方面他们是面临障碍最大、困难最多的一个群体,尤其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当今社会,盲人的这种弱势变得更加突出。盲人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如何跟上信息时代的前进步伐,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忧虑的一个问题。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突破障碍、战胜困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横在盲人面前的信息障碍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跨跃。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盲文点字和当今正蓬勃发展的盲用电脑技术。点字的贡献在于它第一次突破了盲人无法直接接受文字信息的障碍,因此一经出现,它便成为盲人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工具。相比之下,盲用电脑技术则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使盲人的视觉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使他们在信息时代能更大限度、更加自如地接受多元化的数字信息,同时也使他们能像健全人一样打字写作,与人沟通。随着盲用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盲人不但没有被信息时代所抛弃,相反,那些熟练掌握电脑技术的盲人紧紧跟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可以说,盲人仍然是信息社会中面临困难最大的一个群体,但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受益最大的一个群体。 日益发展的盲用信息技术,对盲人的教育、就业及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盲人要充分参与社会,关键还在于要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以往盲人由于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低,所学专业范围小、就业领域狭窄,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但盲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由于有了更宽广的知识来源渠道,盲人的专业学习上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除传统的中医、按摩、音乐外,中文、法律、外语、教育及心理学等专业也会逐步向盲人敞开大门;对于盲人来说,远程教育无疑是一种便利的求学方式,因此要大力发展针对盲人的网络教育。目前我国盲人的就业渠道也将大幅度拓宽,按摩不再是盲人的惟一选择,熟练掌握盲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拓宽盲人就业渠道的最重要的武器。在文化生活方面,盲用信息技术使盲人能像健全人一样,可以看书读报、收发信息,甚至上网冲浪,孤独、封闭这些长期困扰盲人的心灵枷锁将被彻底斩断,盲人的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有更多灿烂的阳光。 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其实与健全人相比,盲人更加离不开电脑,更加需要电脑,因为它已经是盲人的第二双眼睛,它已经成为盲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目前我国无障碍浏览的现状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6000万残障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9%,其中视力残障者占14.62%。由于硬件技术、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窗口系统等技术的进步,使得残障人员能够借助多通道界面更自然地同外界进行交流。

盲人一般是借助于屏幕阅读软件来进行网站浏览的,他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包括,网页图像没有文字说明而无法得知其信息、视频和动画没有文字说明而无法正确得知其目前所在网页位置等。目前,大多数网页都是高度形象化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已广泛应用于网络节点上。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加工、处理和利用各种媒体信息,靠鼠标的点击,既可打开文件、激活图片、播放录音或启动动画,也可剪贴文本、图形、图像,剪辑声音或视频,还可以变换图像、访问网络、下载文件、设计程序,但是多媒体的结合反而让残障用户无从选择。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盲用软件主要有: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清华双星盲用系统、《网页之声》等,可供盲人上网浏览和查询各种信息。但这些软件系统都还没有达到听觉浏览器的要求,不能真正的满足盲人浏览的需要。

对于视力障碍者通过上述盲用软件能够将网页的文字内容转换为盲文或语言输出,通过文字到语言的转换可以帮助盲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语音识别设备可以让用户用声音控制一些软件。但是,仅仅有这些盲用软件还是不够的,残障用户要象正常人一样获得信息,主要还靠网站的无障碍建设即网络界面的无障碍来解决。在世界范围内,万维网协会发起成立的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组织,其目标就是使Web可以被更为普及地访问。目前网站无障碍建设已成为各门户网站及政府网站关注的热点。所谓网站无障碍建设,是指网站在其发展中,在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规范指导下,能够使网站适应于不同网站访问者。对于使用不同网络设备的访问者均能够顺利获得其需要信息,这些技术及思想规范统称为网站无障碍的规则。在网站的无障碍发展方面,我国的步伐显得有些滞后,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无障碍网站。

4 未来无障碍浏览的发展前景

实现信息无障碍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为残障人士提供平等机会,使他们得以分享信息科技成果,是各国政府致力于达成的一个目标。我国在实现信息无障碍方面,仅仅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不过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无障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利用多通道界面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网站的无障碍建设。所谓多通道界面是基于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感觉反馈等新的交互技术,允许用户利用本身的内在感觉和认知技能,使用多个交互通道,以并行、非精确方式与计算机系统交互,旨在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它的通道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克服彼此的缺陷;或者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采取不同的交互方式,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自然性、灵活性和便捷性,向人与人交互方式靠拢,是智能界面的研究方向。

利用多通道技术,网页设计人员在设计网页时,能够尽量符合无障碍网页的设计,多考虑残障用户的需求就能实现。对于色盲色弱用户,设计者可以通过避免使用容易混淆的颜色组合来照顾他们的需求。由于盲人用户在浏览选择感的内容时比视力正常的人存在更多的困难,这就需要网站对长网页做出标记,当视障用户浏览到长网页时标题被大声读出,盲人就会对网页的主体结构有大概的了解,迅速跳过网页中不感兴趣的部分,减少视障用户的障碍。对非文本的视频、动画影片等图像元素主要是使用ALT属性把不能看见图像的用户改为听见文本内容描述。此外,如果各门户网站能提供相应的盲用导航系统接口,盲人只需要使用听觉浏览器就可以无障碍了。互联网是残障用户了解世界的窗口,理想的界面是人们根本感觉不到物理界面的存在。

5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残疾人群的关怀。邓朴方在2004年首届信息无障碍论坛中指出“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不具有信息文化和技术的残疾人就将陷入困境。残疾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来推进残疾人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将会给广大残疾人带来历史性的变化”。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国务院提出了推广互联网平民化、普及化的公益口号,修改了《残疾人保障法》,提出了信息无障碍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今后完全能够达到无障碍浏览的要求,那时才是盲人与互联网完全亲密结合的时代的到来,也是完美的和谐社会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蒋淑君.网页界面设计中的残疾人用户可访问性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90-94.

[2] 普建涛,秦镜,王香楠,等.多通道用户界面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1(5):4-6.

[3] 艳青,沈模平,苏辉,等.语音超文本界面设计中的工效学问题[J].人类工效学,2003(6):48-50.

[4] 贺桂和,邓小昭.多通道界面对残障网络用户的人文关怀[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73-74.

上一篇:基于多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C程序设计》课堂... 下一篇:Excel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