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7 04:21:33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生源地助学贷款在申请对象、贫困学生认定、贷款办理和贷后风险等方面优势突出。但是,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还应该在贷款宣传、银校信息反馈、“校—生”沟通机制、学生诚信教育、贷后管理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生源地 助学贷款 优势 局限性 对策

就学地助学贷款(以下简称国家助学贷款)就是高校学生在就学地( 学校所在地)申请国家贷款资助的助学贷款模式。然而, 自1999 年正式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第一批受资助的学生于2003年开始毕业,还款期随之到来,再加之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学生就业大潮的来临,使得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就业,直接导致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拖欠还款问题的出现,国家助学贷款遭遇银行停贷难题,许多高校无法获得新的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资助工作重新面临巨大压力[1]。

在此种背景之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 年6月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该文件第一次明确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定义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 市、区) 办理的助学贷款[2]。截至2012年2月16日, 全国25个省区市、1695个县区、2564所高校,全部实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全国累计获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179.62万人,获贷金额149.84亿元。

1.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

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步骤,它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行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助学贷款品种[3],生源地助学贷款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学生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体为申请对象, 有助于将贷款纳为家庭共同债务进行管理, 增强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还款义务的法律意识。

第二,避免了家庭与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发生。学生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 慎重决定是否选择贷款以及贷款额度;银行也比较容易地获得该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 使国家助学贷款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第三,学生在生源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有利于缓解学生独自承担债务的压力,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困生成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经济上困难,心理上也比普通同学更为脆弱, 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第四,学生在生源地申请贷款有利于降低逾期率, 提高银行的工作积极性。学生进入还贷期后, 一开始仅仅是每个月归还数额不高的贷款利息, 即使学生忘记, 家庭也完全有能力代为归还, 直接缓解银行逾期率的统计数据。发生逾期情况的多数是因为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学生所造成的。如果贷款以家庭为单位, 银行就会很容易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效降低逾期率, 从而提高银行工作积极性。另外,学生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有利于高校集中精力搞好教育工作, 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催促毕业生还贷,可以使学校摆脱目前对毕业的贷款学生“欲管不能”的尴尬境地。

第六,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贷款人身份容易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材料就可以到当地金融机构申请助学贷款,对于借款人身份认定,当地银行可以深入到借款学生家庭调查,在贷前能极其方便地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保证了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大大减少了贷款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非贫困学生侵占助学资源现象,能够准确地将助学贷款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大大降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助对象错位现象[4]。

第七,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家乡办理,到期后更容易催收。作为共同借款人的学生家长,后追讨容易,还款率高。学生为了维护父母及自己在家乡的形象,往往不会背信弃义,不会恶意拖欠贷款连累父母。

2.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局限性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很多,是有效解决生源地贫困生上学难的重要举措,对贫困学生来说是个福音,但是我们对在校学生调研中却发现很多的学生不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说明生源地助学贷款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在校大学生不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校大学生中,很多同学都不主动地去搜集有关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相关知识,只是被动地听从有关老师的指示,学校也只是按部就班地通知而已,并没有深入地贯彻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知识的普及,同时学生们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知识的渠道较少。

第二,生源地助学贷款手续较为麻烦[5]。这是因为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办理程序涉及到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生所在高校、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县级教育部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资助金融机构。学生认为办理的程序繁琐,办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也有待提高。甚至有些学生为此就放弃了贷款,这,也就失去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原有的意义所在。

第三,生源地助学贷款中贫困生认定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贷上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源地助学贷款最显著的特征是由贷款学生户籍所在地的国家开发银行分行负责发放,贷款学生所在高校接收。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方面须确定学生的在校情况和贷款资格,以确保贷款的有效发放和回收。目前,高校对贷款学生信息的初步审核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高校平台审核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在校情况无法得到有力的证实,仅仅凭借家庭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衡量学生的贫困情况有失公平。

第四,银校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一些重要信息得不到及时通知。这是因为高校作为生源地助学贷款中银行和学生的中间人,是最重要的信息反馈者。但目前高校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思想上认识不够,不能及时向银行反馈信息,协助银行发放贷款。高校和银行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在贷款的发放、数据统计、信息传递等诸多方面各自为政,没有实现信息互动。当前贷款资金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到位时,高校疏于与银行反馈和沟通,而银行方面由于贷款学生人数众多,业务繁忙,也难以及时察觉。出现问题,银校双方均处于零责任状态,实属不合理。

上一篇:浅谈消防队伍的管理与提高 下一篇:基于政府采购与自主构建的文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