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研究

时间:2022-10-18 06:02:04

陕西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研究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以陕西省11个地市为单位,以2003年8月-2009年9月完成的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所确定的全省所有9972个旅游资源单体为对象,分别对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组合状况和整体优势度进行综合评价及各地市间的横向比较,结果表明,关中旅游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最为明显,旅游区旅游资源平均品质最高,且旅游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最为集中,分布较均衡;陕北旅游区次之,旅游资源优势度和品质有上升趋势;陕南旅游区最低,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进而对下一阶段的规划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地区比较;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90-06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是因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旅游学界开始探索更科学的旅游评价方法,由定性描述逐渐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大致可分为3类,即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但是国内的研究往往限于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对评价结果缺乏细致、全面的分析。对一个省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多层次的比较和评价,国内外学者多从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品质、组合状况等方面入手,得出的结论是各地市间存在横向差异,区域旅游资源综合情况与该地区所在区位特征存在一致性。

本文尝试采用定量的方法,按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将陕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一亚类一基本类型3个层次,分属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3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选取陕西省11个地市共9972个旅游资源单体为基本对象进行地区分异的综合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经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截至2009年9月,陕西省旅游资源共有9 972个,自然类型654个,占6.6%,人文类型9 318个,占93.4%。在11个地市、区中,旅游资源单体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计2148个,其次是宝鸡,拥有1240个;延安居第三,拥有1129个;最少的是杨凌区,共计86个,以上数据充分表明,陕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人文类型旅游单体占多数,空间分布广泛。

本研究是对陕西省旅游资源地区差异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中所获得的各地市8大类旅游资源单体资料进行统计,采用旅游资源丰度和密度两个储存量指标对各地市旅游资源分区比较;在研究陕西省旅游资源组合状况时采用概率论中的均方差系数表示配合指数以近似反映各地区内部的资源组合状况;均方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表示各类旅游资源占全省的比重;X表示各项旅游资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N表示资源种类数;

在研究整体优势度的分区时采用公式法,依据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劣与资源丰度(绝对个数)成正比,与资源组合指数成反比,这两个指标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计算公式为:

Pi=Wi/Ei (2)

其中:Wi为第i个地市的丰度;Ei为第i各地市的配合指数;Pi为第i个地市的整体优势度。

二、陕西省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异

本文主要对地区旅游资源丰度和密度两个储量值进行比较,研究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异。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是指一个地区拥有各类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旅游资源的总数,是反映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的绝对量,是衡量旅游资源数量的最直接指标;旅游资源密度是一个相对丰度的概念,通常一个地区资源的密度可用两种方式表示,一是该地区单位面积内资源的储量,二是按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资源量。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和吸引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观赏价值要素和规模几率,故采用单位面积法计算地区旅游资源的密度,即密度一资源单体个数/所在区域的面积(万平方公里)。

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既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绝对量,也要考虑到相对量,才能正确估价旅游资源的潜力。旅游资源相对丰度实际上是为排除区域间地域面积相差悬殊的影响而设置的指标,具有区域间资源丰富程度的可比性;旅游资源的密度体现了一个地区资源的集中程度,密度大的地区,资源分布就相对集中。从旅游者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出发,如果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密度高,活动内容丰富,就会降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成本。因而资源集中地区,通过合理的整体开发,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一般较大,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为了在评价地区旅游资源过程中尽量客观地反映其资源储量,有必要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密度进行综合评价。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度的分区比较

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大小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对旅游业发展的保证程度,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通过对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中所获得的各地市8大类旅游资源单体资料进行统计,得到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的分布情况(见表1),在表1的基础上对某类旅游资源拥有量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区进行了归类(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区域旅游资源总丰度高低,陕西省11个地市占全省总量的排序依次为西安、宝鸡、延安、渭南、榆林、安康、咸阳、汉中、商洛、铜川、杨凌。表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地域面积大小、自然环境多样性、历史文化丰富性有密切关系。陕西省各类旅游资源丰度较高的为西安、宝鸡、延安,且各类旅游资源集中程度的彼此重叠度较高,说明陕西省旅游资源分布相当不平衡。

按照陕西省划分的三大旅游区域情况分析,关中旅游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除外)资源丰度最高,占全省53.2%;陕北旅游区(铜川、延安、榆林)其次,占全省的24.9%;陕南旅游区(汉中、安康、商洛)占全省21.9%。

1.关中地区。关中旅游区各主类拥有的单体数量排序依次为:建筑设施类、遗址遗迹类、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特殊景象类。其中建筑设施类资源单体比重为40.9%,比全省平均值42.2%低1.3个百分点,遗址遗迹类资源单体的比重为32.3%,比全省平均值33.8%低1.5个百分点;人文活动类资源单体比重为16.2%,比全省平均值12.1%高4.1个百分点,其他主类的单体比重均与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储量丰度看,关中旅游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比重为93.4%,自然旅游资源比重为6.6 9/6,说明关中地区人文资源突出,这与

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经济地理区位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较强的都市性特色。

2.陕南地区。陕南旅游区各主类拥有的单体数量排序依次为:建筑设施类、遗址遗迹类、地文景观类、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特殊景象类。该旅游区的遗址遗迹类资源单体比重为26.2%,比全省平均值33.8%低7.6个百分点;人文活动类资源单体比重为6.8%,比全省平均值12.1%低5.3个百分点;建筑设施类资源单体比重为49.4%,比全省平均值42.2%高7.2个百分点,其他主类的单体比重与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储量丰度来看,陕南旅游区人文旅游资源占明显优势,尽管自然类旅游资源单体比重超过全省平均值,这与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全省边缘地带的地理区位相吻合,且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安康、汉中强而商洛弱的特点。3.陕北地区.陕北旅游区各主类拥有的单体数量排序依次为:遗址遗迹类、建筑设施类、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地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特殊景象类。该旅游区遗址遗迹类资源相当突出,单体比重(44.6%)比全省平均值高10.8个百分点;人文活动类的单体比重(8.0%)比全省平均值低4.1个百分点;建筑设施类资源单体比重(37.7%)比全省平均值低4.5个百分点;旅游商品类略高于全省,其他主类的单体比重均与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储量丰度来看,该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依然很突出,自然景观占小部分比重,该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依然不平衡。

(二)陕西省旅游资源密度的分区比较

根据2003年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各类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和总密度,见表3。

从旅游资源在全省占比来看,密度比重高于丰度比重的地市只有杨凌和铜川。杨凌、铜川密度排序位次同比丰度分别上升10和5个位次,这与它们面积大小有关,杨凌是全省面积最小的地区,仅占全省面积的0.02%,铜川占全省面积的1.8%,杨凌的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高40.1个百分点,铜川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高近2.6个百分点,榆林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低9.0个百分点,延安旅游资源“密度占比”较“丰度占比”低9.0个百分点。旅游资源密度除了出现杨凌、榆林两个峰谷外,其他地区则较平缓,说明全省各地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相对丰度总体较均衡,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

从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密度差别看,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与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密度与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显的是杨凌、铜川、咸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地市旅游资源绝对拥有量不大的缺陷。旅游资源丰度较大的除宝鸡、延安、榆林因地域广阔而旅游资源密度的位次明显下降外,其他地市旅游资源丰度和密度的位次排序变化不大。

三、陕西省旅游资源组合状况与整体优势度的分区比较

(一)旅游资源组合状况的分区比较

区域旅游资源条件及其开发价值,不仅取决于其丰度和密度大小,还取决于其组合状况。为比较各地市资源组合的协调程度等因素,本文采用概率论中的均方差系数表示配合指数以近似反映各地区内部的资源组合状况。因为方差是衡量随机变量取值的分散程度的,为使一致性较好,实际运用时常计算随机变量的平方根(称“均方差”或“标准差”)。本文取各类资源占全省的比重值为随机变量,取各项资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为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计算不同地市各类资源比重的均方差,再除以全省比重的平均值得出各地区内各大类旅游资源在全省比重的均方差系数,用来表示配合指数。如组合指数低,说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门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差异明显、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有利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反之,说明区域内旅游资源组合较差,配套能力弱。

根据公式(1),在表1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将各字母所代表的数值代人,即可计算出各地市的配合指数,其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以往对旅游资源赋存差异的研究,配合指数在50以下说明各项资源配合较好,配合指数在50-80之间说明资源配合较不协调,配合指数在80以上说明资源配合很不协调。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杨凌示范区的旅游资源配合指数在80以上,渭南、商洛、铜川配合指数虽都超过了50,但资源配合明显不协调;咸阳、汉中、延安虽然指数超过了50但幅度不大,资源配合比较协调。配合指数在50以下且资源配合也较好的地市有西安、宝鸡、安康、榆林。全省各地市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关中旅游区尤为突出。

(二)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的分区比较

1.陕西省各地市的区域差异。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劣与资源丰度(绝对个数)成正比,与资源组合指数成反比,这两个指标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即整体优势度为资源丰度与资源配合指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丰度相对高而配合指数相对低,整体优势度越好;反之整体优势度越差。

根据公式(2),将各地市丰度和配合指数分别代入,即可计算出该地市的整体优势度,其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陕西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居前5位的地市依次为宝鸡、西安、延安、榆林、安康,其排序与旅游资源总丰度的排序保持一致性,说明旅游资源丰度大的地市,旅游资源组合也处于良好状态,西安、宝鸡、延安、榆林4市尤为明显。

2.陕两省三大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差异比较。通过对陕西省11个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组合状况、整体优势度的综合评价及各地市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归纳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在资源丰度、资源密度、组合状况、整体优势及分布均衡状态,见表6。

四、结语

通过对陕西省11个地市旅游资源单体丰度、密度、组合状况、整体优势进行定量评价,以及各地市之间的横向比较,认识到陕西省区域旅游资源在丰度、密度、配合度、整体优势度及旅游资源质量等方面的空间分异特征,陕西省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各地区旅游资源与所在地理区位一致。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最高,人文资源最为突出,整体优势明显,且旅游资源分布较均衡;陕北旅游区次之,旅游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在延安和榆林;陕南旅游资源丰度最低,所属的三个地市旅游资源组合状况排序最后,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分布很不均衡。本文主要是对各地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所展开的评价基本上属于旅游资源“区类评价”,并未涉及“开发评价”。

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关中地区旅游资源在丰度、密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有明显优势,但必须协调现有资源,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陕北旅游资源应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的区域整合,突出旅游产品差异性、旅游品牌整体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陕南旅游资源比前二者显得贫乏,须要加大对该区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的力度。

上一篇: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构建及分析 下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