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行业最新发展报告

时间:2022-09-27 04:06:35

中国证券行业最新发展报告

2005年12月份股票成交额约为2266.06亿元,同比上升9.49%。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1161.06点,较上月末上涨61.8点;深证成份指数收于2863.61点,较上月末上涨186.76点。该年度我国债券市场走出了强势上升的行情。中国债券总指数从年初的101.615点上升到年末的112.915点,上升了11.3点,涨幅达11.12%。同时,这一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一增一减,其中全年成交量为322,847,522手,成交134,44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1%和8.50%。

2005年证券市场运行状况及特点

(一)股市总体走势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全面铺开,股票市场波动较为明显。一季度股指走势稳中有降,二季度下降明显,三季度先升后降,四季度基本走稳。年初,上证指数走势相对平稳,春节后逐渐走高,3月8日至本年最高点1318.27点,此后受股改传闻影响开始震荡下跌。4月底,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拉开序幕,由于其短期影响不甚明朗,股指出现较大跌幅,6月初上证指数跌破千点,创下八年来历史新低。此后,一系列旨在推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如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控股股东增持社会公众股份、对券商再贷款支持等,股指出现放量大幅上升。6月8日上证指数上涨达8.21%,创下历史第二高单日涨幅。此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全面铺开,股指震荡前行,至年底基本走稳。上证指数年初开于1242.77点,年末收于1161.06点,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6.57%(2004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250.69点,跌幅16.52%)。

2005年,股票市场交易量变化趋势与股指走势大致相同,交易量基本上随股指走势起伏。2005年12月份股票成交额约为2266.06亿元,同比上升9.49%。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1161.06点,较上月末上涨61.8点;深证成份指数收于2863.61点,较上月末上涨186.76点。(见图表1、2)

(二)股市交易分析

2005年股票累计成交金额为31663.16亿元,同比减少25.21%;日均成交金额130.84亿元,同比减少24.9%;缴纳的交易印花税102.70 亿元,同比降低39.3%。(见图表3、4)

2005年全年交易量变化趋势与股指走势大致相同,交易量基本上随股指走势起伏。其中2005年第四季度,沪深两市股票交易成交额为6556.36亿元,同比下降17.63%。日均成交金额111.05亿元,同比下降18.09%;股票成交数量为1471.98 亿股,同比增长15.04%;日均成交24.83亿股,同比增长15.01%。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额为3990.65 亿元,同比下降17.22%。日均成交金额67.74亿元,同比下降17.38%;股票成交数量为879.04亿股,同比增长12.26%;日均成交14.74亿股,同比增长11.58%。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额为2565.71亿元,同比下降18.26%。日均成交金额43.32 亿元,同比下降19.13%;股票成交数量为592.94亿股,同比增长19.43%;日均成交9.99亿股,同比增长19.21%。(见图表5、6)

(三)股市主要指标变化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境内上市公司(A、B)共1381 家;与2004年底相比,境内上市公司(A、B股)总股本增加480.08亿股,增加6.71%,但市价总值缩水4625.29亿元,减少了12.48%,其中流通市值减少1058.12亿元,减少9.05%。

2005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1882.51亿元,同比增加24.67%。A股新发公司15家,共计筹资56.74 亿元;新发H股公司14家,共计筹资56.74亿美元。A股公司中仅有5家实施了增发,累计筹资278.77亿元;2家完成配股,筹资2.62亿元; 10家H股公司实施再融资,累计筹资36亿美元。(见图表7、8)

二、债券市场

在经济运行平稳,资金宽裕的条件下,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走出了强势上升的行情。中国债券总指数从年初的101.615点上升到年末的112.915点,上升了11.3点,涨幅达11.12%。

(一)债券发行情况

1、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

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记账式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量为332期、41782.33亿元(面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8.49%和53.07%。(见图表9)

以央行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的短期债券发行量增长显著。从发行期限来看,3年期以下的债券发行量占81.69%。其中,1年期以下(含)占67.77%,1~3年期占13.92%。从债券品种来看,发行面额增幅最大的依次是企业债(100.47%)、央行票据(61.19%)、政策性金融债(39.18%)和商业银行债(38.39%)。2005 年债券发行总量(面额)依次为央行票据(65.73%)、政策性金融债(14.48%)、国债(12.07%)和短期融资券(3.39%)。与上年相比,央行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行量的市场占比分别增加3.31和3.39个百分点,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则分别降低5.55和1.45个百分点。(见图表10)

2、票据发行以一年期和三个月期为主

2005年,公开市场共发行央票124期、27,462亿元(面值)。票据期限以一年期和三个月期为主体,两者占总发行量的78%。从全年发行规模来看,下半年央票的发行量大于下半年。9月份开始,央行票据的发行量明显加大。

(二)债券存量分析

2005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债券余额为7.26亿元,比去年增长40.61%。从债券品种来看,商业银行债、央行票据和企业债的增长较快,涨幅分别是206.86%、93.27%和46.17%。2005年末,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市场比重分别为37.30%、31.17%和24.38%。与去年末相比,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的市场余额占比分别增加8.49、1.9个和1.33个百分点,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分别减少9.53和2.21个百分点。

从债券持有结构来看,保险、基金和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券持有量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78.78%、71.18%和58.52%,非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持有量减少较快,降幅依次为60.33%、5.88%和11.01%。2005年末,机构债券持有量依次为四大国有银行(51.55%)、股份制银行(12.72%)、保险公司(6.61%)、城市商业银行(5.77%)、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5.34%)和基金(4.21%)。与2004 年末相比,四大国有银行的债券持有的市场比重增加了5.82个百分点,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信用社的持有比重分别降低了3.11和1.26个百分点。

从债券余额的待偿期限来看,3年期以下和10年以上的债券余额比重为66.3%。其中,待偿期在1年以下(含)的占比为35.03%,1~3年为18.28%,10年以上为12.99%。与2004年末相比,待偿期1年以下、1~3年和10年以上的债券余额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89.88%、59.41%和35.86%,而5~7 年期的债券余额则减少了11.17%。与2004年末相比,待偿期为3年以下的债券余额的市场比重增加了11.25个百分点,待偿期为3~10年的债券余额则降低了10.8个百分点。(见图表11)

(三)债券流通市场

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交易结算笔数有所减少,交易结算面额则明显放大。全年交易人民币债券交易结算总量为330.25万笔、25.50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32.27%和增长43%。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成交量为10.66万笔、22.8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9%和78.69%;交易所市场债券成交量为318.99万笔、2.6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32.42%和47.32%;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成交77678 笔、65.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47%和5.65%。

1、银行间债券市场增长较快

(1)总量结构分析

从交易品种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和买断式回购增长较快。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结算量为10.67万笔、22.86万亿元。其中,现券交易结算5.47万笔、6.3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21%和124.78%;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5.03万笔、16.2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23.78%和增长65.57%;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1572笔、2194.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24%和72.33%;远期交易成交108笔、177.32亿元(面值)。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和全部交易的换手率分别为1.02和3.69,与2004年的0.64和2.88相比,分别增长59%和28%。

(2)现券交易结算分析

从债券品种来看,企业债、商业银行债和央行票据的现券交易量涨幅较大。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债券的现券交易结算面额的市场占比依次为央行票据(48.38%)、政策性金融债(25.8%)、国债(17.16%)、短期融资券(4.4%)和商业银行债(3.83%)。与去年相比,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的市场占比分别增加了7.7、4.4和3.7个百分点,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则分别下降了14.24和1.7个百分点。

从投资者来看,股份制银行、基金、城市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现券交易结算面额较大,市场占比依次为20.73%、19.12%、16.94%和15.27%。2005年现券净买入的机构为四大国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和基金,净买入面额依次为2739.31亿元、1356.53亿元和1061.74亿元;现券净卖出的机构为城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净卖出面额依次为3581.24亿元和1358.67亿元。(见图表12)

从债券剩余期限来看,2005年现券交易主要集中在中短期债券。5年期以下的债券成交量占全部现券成交面额的84.67%。其中,1年期(含)以下的债券占57.41%,1~3年期债券占14.34%,3~5年期债券占12.92%。(见图表13)

从现券结算行情来看,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515只债券发生现券交易结算。交易天数最多的债券是030001,交易天数为215天,几乎每天都有交易。有50只债券的交易天数超过100天,债券待偿期限均匀分布在10年以内。有125只债券的交易天数超过50天,债券待偿期限均匀分布在30年以内。这说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价格的连续性增强、分布也比较均匀,可以形成基本合理的收益率曲线。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有6只债券的现券结算面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有5只是央行票据,待偿期都在2年以内。这些债券的结算笔数在450~750 之间。全年结算笔数前5位的债券都是国债,结算笔数800~1100之间,待偿期都在3~5年之间。2005年单笔结算面额前5位的债券都是央行票据,单笔结算面额在7~20亿之间,这些债券全年的交易天数都不超过3天。可见,央票主要以大额交易为主, 而国债交易则更具连续性,活跃性。

(3)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分析

从债券类别看,2005年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的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分别占总量的43.49%、36.4%和15.94%。与2004年相比,央行票据结算面额的市场占比增加了8.32个百分点,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则分别减少了4.13和6.86个百分点。

从回购期限看,主要集中在14天以内,隔夜回购大幅增加。2005年,质押式回购期限在14天以内的结算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占总量的90.55%和94.51%。R01D、R07D和 R14D的结算笔数分别占总量的21.11%、45.17%和14.44%。R01D和R07D的结算面额分别占总量的36.8%和33.71%。与2004年相比,R01D的结算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增长了82.89%和239.69%,R07D的结算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增长了6.07%和135.41%。2005年质押式回购的单笔结算面额比上年增长了94.71%。

从回购总量来看,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和信用社的回购面额较大,分别占总量的29.5%、18.51%、24.55%和10.38%。与2004 年相比,四大国有银行、保险和基金的结算面额市场占比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2.8、1.21和2.62个百分点。城市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信用社的市场占比分别减少4.46、2.32和2.38个百分点。

从资金流向看,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仍然是资金净融出方,两者合计净融出资金约1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城市银行、信用社、基金和保险公司都是资金净融入方,分别占净融入资金总量的49.83%、14.81%、16.01%和8.14%。

(4)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分析

从债券类别看,2005年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的买断式回购结算面额分别占总量的23.86%、41.9%和23.15%。从回购期限看,主要集中在14天以内。2005年,买断式回购期限在14天以内结算面额占总量的80.23%。其中R07D和R14D的结算面额,分别占总量的58.72%和12.63%。

从回购总量来看,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和信用社的回购面额较大,分别占总量的29.5%、18.51%、24.55%和10.38%。与2004年相比,四大国有银行、保险和基金的结算面额市场占比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2.8、1.21和2.62个百分点。城市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信用社的市场占比,分别减少4.46、2.32和2.38个百分点。

从资金流向看,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通过买断式回购融出资金,三者合计净融出资金约429.74亿元。信用社、证券公司和农村商行都是资金净融入方,三者合计净融入资金约438.07亿元,分别占净融入资金总量的56.25%、30.25%和13.50%。

2、交易所市场有所萎缩

2005年在债券行情走高的同时,交易所债券市场债券成交量却大幅减少。全年债券成交量为318.99万笔、2.6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降低32.42%和47.32%。

2005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成交293.67万笔、26345.75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32.18%和47.44%。其中,国债现券和回购分别成交157.95万笔、2580.40亿元和92.03万笔、22147.65亿元,企业债现券和回购分别成交10.52万笔、113.02亿元和4.12万笔、1224.99亿元。与上年相比,回购成交量降幅最大,国债的成交笔数和面额分别减少56.87%和49.76%,企业债成交笔数和面额分别减少69.14%和51.30%。

200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成交25.97万笔、216.12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33.42%和26.51%。其中,国债、企业债和可转债的现券交易分别成交3.78万笔、1.95亿元,3.17万笔、44.49亿元和18.36万笔、163.66亿元。200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没有发生回购交易。与上年相比,国债和企业债成交量有所增长,国债的成交笔数和面额分别增加46.97%和51.04%,企业债成交笔数和面额分别增加91.53%和146.97%。可转债成交量大幅减少,成交笔数和面额分别减少47.18%和38.52%。

3、柜台市场交易活跃

2005年又有3只国债在商业银行柜台开始交易,到2005年末,在柜台市场交易的国债数量达到11只。

随着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节节走高,柜台市场债券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扬,全年债券价格最高涨幅超过15%。在行情走高的同时,柜台市场债券成交量也有所放大。全年共成交77678笔、65.68亿元(面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2.47%和5.65%。与2004年投资者净买入8.19亿元不同,2005年投资者出现获利回吐, 全年净卖出债券11亿元。

三、期货市场

2005年是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两年快速发展后调整蓄势的一年,2004年上市的新品种在这一年里逐步发挥出自身的魅力。全年来看,国内期市运行平稳,在调整中继续发展。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一增一减,其中全年成交量为322,847,522手,成交额134,44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1%和-8.50%。其中,玉米、棉花和燃料油等新品种成交增长较快, 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5年全年成交量67,579,508手,同比下降了16.73%,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0.93%;全年累计成交额65,402.03亿元,同比下降了22.44%,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48.64%。

大连商品交易所2005年全年成交量198,349,428手,同比增长了12.6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61.44%;全年累计成交额47,416.75亿元,同比下降了6.97%,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35.27%。

郑州商品交易所2005年全年成交量56,918,586手,同比增长了17.4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17.63%;全年累计成交额21629.60亿元,同比增长了85.82%,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6.09%。

(二)分品种情况

2005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4,704,05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40,463.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1.87%和28.74%。1~12月,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4,250,04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3714.4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8.88%和68.32%。1~12月,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9,006,316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8045.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和7.01%。1~12月,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9,619,10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476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54.52%。(见图表14)

2005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80,071,414 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3130.3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18%和35.72%。1~12月,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73,476,364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8,488.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43% 和36.21%。1~12月,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082,186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9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2%和389.61%。1~12月,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43,719,464手,累计成交金额为5,506.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08%和306.83%。(见图表15)

2005年1~12月,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961,784手,累计成交金额304.9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9.84%和91.25%。1~12月,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3,174,538手,累计成交金额为5,653.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42%和29.33%。1~12月,棉花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1,720,72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5684.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73%和314.01%。(见图表16)

分品种看,2005年全年交易额最大的为铜,占期货市场的29.7%,遥遥领先。其次是豆一和豆粕,分别占期货市场的17%和13.6%。而豆二和硬麦交易额极少, 加起来才仅占期货市场的0.4%。

Ⅱ 政策动态

一、新修订的证券法公司法高票通过

去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证券法》、《公司法》。新《证券法》共12章240条,在原《证券法》214条的基础上,新增53条,删除27条。《证券法》修订的总体原则是,既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又有利于防范各种市场风险,同时加强对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新《证券法》的调整内容,一是扩大了证券交易的方式和范围;二是强化了监管部门的权力,同时对权力的行使加强了制约;三是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将处罚条款增加了三分之一;四是加大和强化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五是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新《公司法》共13章219条,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调整,一是完善了公司设立和公司资本制度方面的规定;二是修改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规定;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四是健全了一系列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五是增加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

二、《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公布

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简称《意见》)并予全文公布。《意见》鼓励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机制,要求上市公司重视分红回报;《意见》规定大股东占款须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国有控股股东限期内未清偿占款或新增占款的,对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要给予纪律处分直至;《意见》要求简化再融资核准程序提高再融资效率;抓紧制订上市公司监管条例,推进相关法律修改;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风险处置应急机制,把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组织实施托管。

三、商务部和证监会下发关于上市公司股改问题的通知

商务部、证监会于2005年11月4日下发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涉及外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外商投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后,在原外资法人股东承诺不出售股票的期限(以下简称限售期)内,上市公司继续持有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享受的外商投资企业优惠待遇不变。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引起外资股比例变化,原则上不影响上市公司已有的相关政策。限售期满后,原外资法人股东不出售其股份的,上市公司继续持有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享受的外商投资企业待遇不变。限售期满后,原外资法人股东出售其股份的,通知规定:

原外资股东出售股份后外资股比不低于25%的,上市公司继续持有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享受的外商投资企业待遇不变;原外资股东出售股份导致公司外资股比低于25%但高于10%,上市公司继续持有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公司已享受的外商投资企业优惠分别按税务、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原外资股股东出售股份导致上市公司外资股比低于10%的,上市公司需依法办理相关变更手续,不再持有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四、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推动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鼓励证券公司向股东借入或将现有机构债务转为清偿顺序在其他债务之后的次级债,支持证券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去年12月13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就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规定。《通知》明确,券商因委托理财形成的债务可转为次级债务,并按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因此,券商为缓解委托理财到期压力而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失血”的现象将大大减少,股市资金压力将由此减小。

五、《证监会、银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

为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批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行为,有效防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去年12月下旬,证监会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担保审批行为,有效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风险;加强监管协作,加大对涉及上市公司违规对外担保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等。

Ⅲ 2006年证券市场展望

一、宏观经济展望

(一)GDP 增长

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8.8%左右,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03年一举跃上9%的平台后,一直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

初步估计,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以内,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额增长23%。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将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按现在GDP总量计算,根据2010年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年增长率只需要保证6%以上,即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而统计资料显示,“九五”和“十五”期间,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超过8%。若2006年GDP 增长在预期较低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比6%要高的8%,则将对股市起到振奋作用。

(二)利率政策

2004年以来,随着美联储的连续加息(13次),全球央行进入加息周期。利息政策是与通货膨胀相关的,2005年我国通货膨胀不到2%,因此央行并没有采取加息措施,但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呼声很高。如果2006年国家启动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改革,势必引导物价总体水平回升,如果通货膨胀再次接近5%的警戒线,央行便很有可能再次加息。加不加息,取决央行的时机选择和与相关政策的配合。

不过由于利率仍处于历史低位,温和加息是对经济复苏的肯定,适度的通胀对刺激经济增长也是有利的。因此利率在5%水平之下的加息政策,对股市和房地产的

负面影响将是有限的。

(三)汇率政策

2005年7月21日,国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元一次升值2.1%后,“有管理”地持续小幅升值。截止2005年12月9日,美元兑人民币为1:8.0765,较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共升值2.48%。2005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同时,着手加强外汇市场的建设,一是设立了央行的上海分部,通过该分部直接对外汇市场进行管理和指导,二是降低外汇市场的门槛, 允许非金融机构成为外汇市场的成员,三是引入了人民币对美元等外币的做市商制度。这些工作将为人民币最终实现自由兑换奠定基础。预计2006年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仍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日升幅接近0.3%水平将是加速升值的信号,同时也不排除央行会再次“出其不意”地一次性升值到某个新的汇率水平。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会带来不利影响,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目前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的争端和摩擦日益增多,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贸易顺差过大,有利于增加进口刺激内需,也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产品升级,而且由于升值使人民币资产有重估的要求,有利于股票市场走出低谷。

(四)“十一五规划”

2006年是党中央“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第一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平稳的增长势头,如何着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社会和谐这两个方面展开。跟股市相关主题主要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建设既是今年财政投资的重点,也是扩大消费的着力点,另外,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政府还将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出。

二是全面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将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软件等多方面,通过国家工程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进行科技攻关,并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

三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几年全球范围内资源性商品,如土地、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品、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等的价格大幅上涨,形成了新的一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趋势。目前这一趋势仍没有改变的迹象,铜价、金价、油价、楼价分别创出了几十年、二十余年或十余年的新高。受利益驱动,过度的开采和生产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污染,也给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节约资源、友好环境成为了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家提出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对能源产业,国家提出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 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同时还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水污染、工业污染的防治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家的“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要为经济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有些行业发展战略也许要作出一些调整,但通过自主技术创新的竞争,最终将能够实现经济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环境分析

2006年,新《公司法》、《证券法》将正式实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也将基本完成,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在年底见成效,新老划断、全流通将于期而至。2006年,资本市场将在改革的实施中实现真正的转折,“国九条”中关于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正式全面启动,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可转债市场、证券衍生品市场、短期融资市场等等,将通过规范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各产业资本纵向整合横向并购,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将向二级市场价格靠拢;全流通模式下证券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资本配置功能将得到体现,新老划断下的融资功能也将更加规范,所有股东利益将基本趋于一致;“十一五规划”经济增长方式,将从原来的投资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环保资源效率型转变,证券市场将迎来新的篇章。

(一)股权分置改革与新老划断融资开闸

由于制度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长期存在股权分置的问题,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存在定价机制不一致、股东权利不一致、股东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长期困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证券市场这一问题,国务院以及其五部委于05年4月29日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至该年11月底,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已有280家公司参与了股权分置改革,有近200家公司已经通过了股改方案。按照这个数字,现在大约有21%的公司已经完成股改或公布了股改方案。根据测算,大约占24%的市值,也就是说四分之一市值完成了股改。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获得流通权,现在对价预期基本稳定,维持在流通股股东10获3左右。根据目前每周推出20家股改公司的节奏,预计到今年年底之前股权分置改革有望基本完成。

为了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目的就是将股价稳定在一个新的合理的水平。根据情况来看,似乎市场已经认可管理层关于上证指数1000点这个基本底线。

因股权分置改革而停止的证券市场再融资与新股发行,什么时候重新启动?管理层从一开始就说明“择机进行新老划断”、“再融资和新老划断没有时间表”。我们认为“择机”和“没有时间表”的说法,是管理层的一种艺术,市场不稳定的时候是不会进行的。因为毕竟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只需管理层一句话,就可以开闸的。而股权分置改革是要实现证券市场资产定价和资产配置功能,证券市场三大功能。我国证券市场就是因为“股权分置”而缺乏这两项功能,只强调融资功能。现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得来的这一初步成果,需要稳定,不能又回到从前的老路上去。所以是“新老划断”,而不是简单的发行新股。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股改预期基本稳定,06年年内融资开闸是有希望进行的。只不过新老划断融资开闸,管理层希望或者认为市场将会理解成利好的时候推出, 那才是件美事。所以,若在股改预期稳定的情况下,股改基本完成(估计在06年6月左右)的情况下,最起码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市值要完成50%全流通定价合理时,正式实施新老划断。若如此,即使股指在新老划断正式实施前出现下跌,在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上市之后,又将迎来升势。具体时间确实颇费思量,从长江电力股改中推出认股权证融资方案管理层一直未有批复来看,说明融资开闸何时进行难以估计,但是管理层又曾明确表示再融资将向G股倾斜,可以认为并不是一定要等到股改全部完成之后,G股再融资应该有望先行。

(二)《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的实施

国务院在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6条意见中明确表示:鼓励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机制,要求上市公司重视分红回报,简化再融资核准程序提高再融资效率;明确提出控股股东必须要结合自身特点,尽快解决历史遗留的资金占用问题,并且设置了2006年底的这个最后期限,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风险处置应急机制,把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组织实施托管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要求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以各种名目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已经侵占的要加快偿还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速度,侵占资金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偿还的方式包括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意见》还要求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国有控股股东限期内未偿清或出现新增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对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给予纪律处分,直至。《意见》的实施需要国资委、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监督管理。对于非国有控股股东出现相同情况的,证监会将对其融资活动进行必要限制的方式进行惩处。《意见》的实施,不仅能给相关上市公司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能在较短时期内解决构成直接利好,也反映出国资委的积极态度,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

由于该意见由国务院批转,涉及到国务院、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手段明显,且权责明确、措施细化,并强调2006年底要效果,充分显示出管理层高度关注和呵护市场的政策意图,将对资本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利好影响。

(三)新《公司法》《证券法》的正式实施

新《证券法》对以前限制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货交易”、“融资融券”、“国企炒股”、“银行资金入市”等5个重大问题,均以授权“国务院另行制定法规、规则”的形式“预留空间”。另外,通过强化证券监管力度、提高证券违法成本、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等手段来“规范” 上市公司行为。

新《公司法》为公司设立和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都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包括:(1)较大幅度地下调了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从原来的5万至10万元下调到3万元),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和IPO的要求;(2扩大了股东可以向公司出资的财产范围,提高了无形资产出资的比例;(3)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向募集设立方式;(4)将“一人公司”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范围。这些制度安排, 不仅有利于鼓励投资创业、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而且将有利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完善上市公司的结构, 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公司的投融资需求。

另外,新《公司法》则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两个方面,规范了上市公司行为。

1、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首先,完善股东会和董事会制度,规范了上市公司的决策机制。如充实了股东会、董事会召集和议事程序;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薪酬等专门委员会;增加监事会的职权,完善了监事会会议制度,强化了监事会作用。其次,进一步强化了公司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忠诚义务和勤勉义务,健全了对公司内部人员的约束机制。第三,强化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和责任,进一步提高了上市公司运作透明度。

2、引入多项制度安排,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首先,新《公司法》赋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力,扩大了股东的知情权;其次,完善了公司股东大会的程序和规则,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时,可以实行累积投票制;第三,增加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规定,在公司符合分红条件而长期不向股东分红等情况下,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收购其出资并退出公司;第四, 建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股东有权对侵犯了公司权益的高管人员提讼。这些制度安排,进一步健全了公司股东和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对于维护公平的交易秩序、保护股东的投资积极性、增强投资信心提供了根本保障。此外,新《公司法》还增加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制度安排,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该股东即丧失依法享有的仅以其对公司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而应对公司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为防范滥用公司制度的风险,保证交易安全,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

短期来看,两法能够引起市场炒作的有两点:一修订后的《证券法》放宽了交易方式和品种的限制,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留出了必要的创新空间;二修订后的《公司法》第169条规定,“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

虽然这些短期因素提供了市场炒作的机会,但对市场的激励作用有限。而从中长期来看,证券法的修改符合证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美国和台湾的经验,“管理放松”将释放市场主体运营活力,使市场各主体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市场长期活跃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市场诚信的逐步建立。

新的《公司法》《证券法》也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关配套规则集中于2005年底2006年年初出台。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四)权证、备对权证与股指期货等衍生产品创新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8月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一只衍生产品?宝钢权证。这是继2004年ETF 和LOF交易所开放式指数基金创新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从宝钢权证上市以来,权证市场一直非常火爆,权证交易量基本上达到了整个A股的交易量。不可否认权证作为证券市场的衍生创新产品,由于其具有A股无法比拟的内在特性(如杠杆作用、T+0交易制度等),受到了资金的青睐,但短期内对A股有冲击作用,有分流A股市场资金作用。我们认为,权证对A股市场资金的分流,正是体现了权证引导市场定价的体现。实际上发行权证的公司基本上是质地优良的大型蓝筹公司,无论如何,权证将引导资金关注权证也关注这些正股,未来这些公司必将受到资金的关注,将与权证一起更加活跃。比如武钢股份的权证创设制度,就出现了武钢股份与认购权证同步上涨的走势。当然对于其他A股市场质差公司市值来说,资金分流作用明显。我们说,实际上权证作为证券衍生产品,正在积极引导市场个股的定价。虽然在权证上市初期存在炒作, 但相信今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投资人的理性,衍生产品与正股的定价将越来越理性和合理。权证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催生下诞生的,宝钢认购权证、武钢认购认沽蝶式权证、新钢钒认沽权证、万科百慕大式认沽权证、鞍钢认购权证、白云机场美式权证等等。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继续深入,估计2006年将有20只以上的权证活跃于沪深两市。还有上证50ETF指数基金权证,也有望在06年上市。

股指期货会不会在2006年推出呢?我们知道,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都有它的产生背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投资人避险的需要。特别是股指期货,更是机构投资者的规避风险的需要。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起伏波动较大,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较大,可以预见当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证券期货、期权都将有序推出,因为这符合我们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目前市场流传的说法就是目前发展股指衍生产品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我们认为2006年不会推出股指期货,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在2005年9月中国金融衍生品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称股改创造条件,证监会将适时推股指期货。也强调了股权分置改革对金融创新、发展证券衍生产品的重要性。而我们估计股改至少要在2006年底完成。另外,虽然新的《证券法》已经将“证券衍生品种”的发行和交易纳入其调整范围,但由于“证券衍生品种”本身涵盖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证券法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而现有的期货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加以必要的修订或者立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在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表示有必要制定《期货交易法》,将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包括证券衍生产品中的期权、期货)纳入调整范围。立法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可见推出股指期货应在2006年之后。即使如此股指期货也将给06年的二级市场带来炒作机遇,特别是象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宝钢股份、长江电力这类大市值权重指标股。

(五)债券、可转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初步建设

什么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按照市场交易对象划分资本市场又可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现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又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不断增强。

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债券市场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债市场发达的美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超过股票市场,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国际经验表明,缺乏一个完善的债券市场,不仅会直接制约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及其运行的效率。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亚洲许多国家的银行体系纷纷失效,之后迅速发展了公司债券市场,以降低金融体系过分依赖银行的系统风险,构成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从总量上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仍显不足。与海外市场比较,美国债券市场规模相当于GDP的143%,日本为136%,欧盟为82%,全球债券市场规模相当于GDP的95%。而我国债券的总额,仅相当于GDP的30%左右。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自2005年5月24日央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来,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猛。截至12月13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已达1305亿元。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也是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近年来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和完善货币市场建设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对拓宽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融资渠道,创新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降低银行体系金融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都有着深远意义。在2005年10月20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高峰会”上,周小川表示在我国储蓄率较高、广义货币(M2)占GDP比例较大的背景下,我国公司债发展较慢,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确实相当有限。今后需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市场,特别是面向QIB(机构投资者)发行,实现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交易。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启动,证券市场再融资的大门被关闭,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手段,可转债市场从年初至今没有一只新券发行,拟通过可转债融资的上市公司纷纷改为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所需资金。2005年初至今,我国可转债市场经历了自2003年以来最为低迷时期。一级市场没有新券发行,二级市场交易清淡,流动性严重不足,可转债市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但是,相对于短期融资券等其他融资方式,可转债融资仍有其自身的优势,其再融资地位不会动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多种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可转债市场将获得发展的重大机遇。对于企业来说,可转债的融资可以看作企业的附属资本,对改善公司财务结构有重要意义。优于发行短期融资券和在全流通方式下向所有股东配股融资。对于投资人来说,转债市场的投资机会比较明显。首先,股改后的A股市场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作为衍生产品的可转债市场的投资价值相应提高;其次,可转债发行条款对投资者更加有利,主要表现在转股价格确定相对较低、债性保护措施将会加强、发行方式也会多样化,可转债特有的风险收益特性以及良好的市场表现,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积极参与,可转债市场将会驶入快速健康地发展轨道。最重要的一点是:可转债投资主体稳定。可转债品种独有的风险收益特性颇受包括商业银行、社保(证券投资)基金、保险机构、企业年金以及QFII等证券市场主力机构的欢迎。与境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可转债市场仅是起步阶段,其投融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经过股改后的股票市场将会逐步规范, 公司治理水平大大提高。公司通过可转债融资,使得企业更好地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而且投资者的利益也得到最大保障。在国务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指引下,在股权分置改革政策向G 股倾斜的情况下,2006年可转债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并有望率先突破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

三、投资机会分析

综合以上的因素,2006年市场总体投资机会将比去年多,市场结构性的变化会更加明显。今年的亮点可能出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科技创新的企业,这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相吻合;二是股改后的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机会,比如股改后利益机制变化带来的活力,并购重组等等;还有就是价值严重低估的股票。

主要的投资机会,主要有这样几个:一是消费服务类的股票将有更多的机会,比如食品、饮料、金融服务、零售业等。因为这些行业属于持续增长行业,比较有后劲,行业增长将是长期和稳定的;二是一些自然垄断性的行业也将会出现投资机会,比如机场、港口、煤炭、高速公路等,这些行业基本面并没有变差,有些甚至增长良好,只是由于市场情绪的影响,在年底遭到卖压,这无疑给的理性资金提供了很好的交易机会;三是一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制造性企业始终是市场比较喜欢的品种,这些股票也存在机会;四是一些遭到过度抛售的周期性行业也存在投资机会,尤其是一些总市值低于重置成本的企业,对部分产业资本已产生吸引力,这些股票也存在很好的机会。

上一篇:关于对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给予政策倾斜的建议 下一篇:2005我国对外开放主要特点及2006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