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动手动脑

时间:2022-09-27 03:37:29

贴近生活,动手动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之中很多隐藏较深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完全被教师掌控,学生缺乏自主性,师生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失衡,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由此可见,突破传统数学教育方法已成为实现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探索。

一、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真正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目标。

1.把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数学的案例分析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言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借助典型的案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的数学原理。所选取的案例既要简单明了,又要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相较于书本中僵化、呆板的案例来说,从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学生对于生活比较熟悉,生活中的案例更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精神。另外,将学生熟知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案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消除对例题的陌生感,更容易理解接受。

(1)生活案例在计算题中的运用

计算题中的抽象数字对于学生的接受而言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抽象转化为具体,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此前的幼儿教育只是停留在硬性记忆的阶段,只是知道数字的读写,却不知其意义。教师可以贴近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个10是100,80里面有()个10”这一题目时,教师可以将其转为:“如果妈妈让你去商店把一张100块钱换成10块的零钱,那售货员阿姨要给你多少张10元钱才是对的呢?”这样的转化既建立在原先问题的基础上,又拓展开去,贴近生活,引起兴趣。

同样,在讲解让学生颇为费神的解方程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深他们对题目的理解,从而找到解题的规律。比如在解“5X+2=12”时,学生可能对“移项”存在着疑惑,教师可以通过将数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小事使题目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小明有12个苹果,比小红的5倍还多两个,那么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呢?”这种形象化的转化,也培养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寻找多种解决方法的意识。

(2)生活案例在几何图形中的运用

小学阶段的几何图形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图形本来就来自于生活,因此生活案例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更为广泛。生活案例的运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各个图形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实际解题时就能够运用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只将结果告诉学生。其实,欲速则不达,忽视了实践过程,学生就缺少一个知识梳理和消化的过程,在解题时就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几何图形时,不仅不能省掉推导过程,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来推导。比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S=(长×宽+长×高+宽×高)×2,教师就可以借助讲台上的粉笔盒,让同学来思考怎样求面积。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具体图形中发现规律,明白所以然,理解在这公式中为什么要乘以2等,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调动知识库,解决各种难题。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维。

2.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当中去

很多人在学习数学之后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合起来,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发挥数学的真正价值。

比如在学习了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矿泉水瓶的包装,要求使用料最省。再比如,让学生为家长选择手机套餐:两家通讯公司同时推出了套餐优惠活动,A公司要求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0.4元;B公司不缴月基础费,每分钟付话费0.6元。请根据父母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较便宜的套餐。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很感兴趣,加上能为父母做决定的成就感,使他们愿意动脑筋找答案。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这些问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数学难题,真正让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服务于生活。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导致教与学处于失衡状态,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不敢提出质疑。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还课堂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鼓励学生开展讨论

有些数学题答案固定,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可以有多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讨,彼此分享思路和看法,比较不同解题方法之间存在的优缺点,找出容易理解且便于解题的方法。

例如在相遇问题中,“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行完全程需10小时,货车行完全程需15小时,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千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想到的解题方法就是采用工程问题的解法,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可以求出客车的速度为450÷10=45(千米/小时),货车的速度为450÷15=30(千米/小时)。然后再求出两车相遇的时间为450÷(45+30)=6(小时),则客车行了45×6=270(千米),货车行了30×6=180(千米)。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道题目展开探讨,看看是否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旁点拨,比如提示他们可以从“比例分配方法”的角度思考。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发现两车所需的时间之比是10:15=2:3,所以两车速度之比是3:2。由于两车运行时间相同,所以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即两车行驶路程之比也是3:2。则相遇时客车行了450×(3/5)=270(千米),相遇时货车行了450×(2/5)=180(千米)

教师在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解题方法存在的不同之处,各有什么优缺点,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能够更有效地加强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对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有一个圆柱(如图1),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很难直接对这种立体图形进行空间想象,这就为解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题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快发现圆柱展开之后的侧面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A、B两点如图2所示),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最短路线为AB。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转而有针对性地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分享动手实践所得到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喜悦。通过合作,共同探讨实践结论,进一步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其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教师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其优秀之处的基础上,不断为之注入新的血液,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赋予教育新的内涵。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借助科技的力量,创新教育手段,使得教育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新桥小学)

上一篇:创新教法,激发活力 下一篇:依托人文底蕴,打造儒雅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