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7 02:07:05

作者单位:253100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杜桂青

【摘要】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并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14 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2%,对照组为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出血疗效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由于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还没有新的、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已证实,脑出血后细胞的损伤与自由基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基介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促进脑水肿的形成[1],造成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缺血神经元的生存能力,临床已证实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较好。由于依达拉奉几乎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不增加脑血肿扩大的危险性。笔者所在科应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34例,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检查,符合以下条件:(1)无脑疝或深度昏迷;(2)从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均在3 d以内;(3)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及合并严重精神疾病、痴呆或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将6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0~79岁,平均(66±7.2)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25例,脑叶5例,丘脑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8~50 ml,平均(20.2±10.3) 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1.78±2.69)分。对照组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48~78岁,平均(67±6.8)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23例,脑叶7例,小脑1例,丘脑3例;出血量5~40 ml,平均(19.08±11.3) 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1.51±2.28)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药、降血脂药和降血糖药,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商品名为必存)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14 d为一疗程。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1.3 疗效判断 临床疗效判断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由SPSS 13.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61.8%,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CSS评分为(61.78±2.69)分,治疗后为(85.61±3.87)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1.03±4.10)分和(71.71±2.76)分。两组治疗后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破损评分比较(x±s)

2.3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脑血肿扩大、皮疹、头昏,等。查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糖、血脂未提示心肝肾功能损害,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小脑出血死亡1例。

3 讨论

脑出血为神经科的常见病之一,多起病突然,出血前多数无前驱症状,出血后临床表现轻重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机体代偿能力有很大关系。持续性出血致血肿扩大是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脑出血后,除血肿压迫引起的急性神经组织损伤外,还存在血肿周边继发损伤[2]。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复杂多样,已有研究证实自由基在脑出血后的脑损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氧自由基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自由基,可与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的化学结构,干扰其正常功能,造成各种损害。有文献报道,超氧自由基在红细胞崩解所释放的铁离子催化下或含氧丰富的脑组织中产生对细胞毒性更强的羟自由基,还可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脑细胞广泛损伤,产生脑水肿,导致脑组织广泛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引起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脑水肿。曾爱源等[3]报道,脑出血急性期患者SOD、GSHPX显著降低,而NO、LPO显著升高,提示脑出血急性期体内抗氧化系统功能低下,氧化反应加剧。因此,脑出血早期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减轻或防止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生成,减少炎性介质白三烯产生,降低羟自由基浓度,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依达拉奉还能防止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由于依达拉奉分子量小,具有亲脂基团,其血脑屏障的通透率为60%,静脉给药后可清除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4]。脑出血急性期使用依达拉奉能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

本文资料显示,对照常规内科治疗,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获得明显下降,显效和有效的比例明显提高,而且使用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初步显示急性脑出血使用依达拉奉的疗效优于一般常规内科治疗,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所以依达拉奉是治疗脑出血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并为脑出血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李赵梅,娄卫东.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08,10(2):159-160.

[2] 吴家冥,刘春梅.脑出血后周边组织断发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279.

[3] 曾爱源,唐永刚,梁志清,等.急性脑出血时依达拉奉对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4):258-261.

[4] Tomatsuri N,Yoshida N,Takagi T,et al.Edaravone,a newly developed radical scavenger,protects against is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mall intestine in rats.Int J Mol Med,2004,13(1):105-109.

(收稿日期:2011-03-04)

上一篇:艾迪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临... 下一篇: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8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