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适用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7 01:41:45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适用问题研究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2013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本罪的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具体的入罪标准进行了细化,将原先一些在法条规定较为模糊的问题进行了明确,使本罪的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尽管如此,但笔者注意到,有些原本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同时司法解释的规定又带来新的争议焦点。笔者就实践中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阐述并试图助益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支付能力;送达;逃匿

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关系

对于这一点,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理论界就有不同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以转移财产、逃匿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否也需要以行为人具备支付能力为前提?换言之,这两种类型是一种并列关系还是一种包含关系?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两种行为类型中,‘后者可以包含前者’;行为的内容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由于本罪行为的实质是不履行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属于不作为犯,所以,上述两种行为类型,都以行为人有支付能力为前提。转移财产时,已经表明行为人具有支付能力;行为人没有支付能力而逃匿的,不可能成立本罪’。” [1]P912

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待商榷:

第一,因为按照这种观点,前种类型也要以行为人具有支付能力为前提的话,那么前种行为也就意味着“有能力支付而拒不支付”,那么法条中规定的;两种情形就是一回事,“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就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法条规定的本罪的两种情形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即本罪的犯罪手段可以分为“逃避支付型”和“拒不支付型”。

第二、本罪是否属于纯粹的不作为犯,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对于行为人有能力支付而单纯地拒不支付,这样一种情形属于不作为犯;但对于“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不作为犯,而是一种作为和不作为的结合关系。“事实上,作为与不作为可能结合为一个犯罪行为。例如:“抗税是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在此意义上说,抗税行为包括了不作为。但是另一方面,抗税罪并非单纯的不履行纳税义务,还要求行为人实施了‘抗’税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而上述手段行为只能表现为作为,故抗税行为同时包含了作为与不作为。”[1]P149从这个意义上,本罪并不是单纯的不作为犯,因此,所谓“作为可能性”的问题大可不必强求。而且,如果行为人因客观原因不具有支付能力,但未实施转移财产、逃匿等行为,也无需承担刑责。

二、“行为人逃匿,无法将责令支付文书送交其本人、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收件的人的”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对罪的司法解释,对“责令支付文书”的送达方式进行了细化规定“行为人逃匿,无法将责令支付文书送交其本人、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收件的人的,如果有关部门已通过在行为人的住所地、生产经营场所等地张贴责令支付文书等方式责令支付,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应当视为‘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

笔者的疑问是,按照该规定,责令支付文书是可以送达行为人“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人”,但这两种方式是否以“行为人逃匿”为前提?换言之,是否仅仅在行为人逃匿,才可以送达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人?如果行为人未逃匿,是否可以直接送达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人?笔者在实践中碰到此类问题:行为人居住在A镇,为逃避个人其他债务暂时居住在B镇,其将此情况告知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后劳动监察部门将责令支付的文书送达给行为人的成年儿子(与行为人同住在A镇),但其儿子并未将此事告知行为人。”这种情况下,能否认定为经有关部门责令支付?

笔者认为,从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其本意是解决在行为人逃匿的情况下,责令支付文书的送达问题,即,行为人逃匿后,可以将文书送达其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人,这两种方式如果也不能送达,则可以采用公告的形式,换言之,此处的“行为人逃匿”仅仅是对公告送达这种方式的限制,只有在行为人逃匿,采取其他送达方式均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防止滥用公告送达。从该解释的字面理解看,送达本人、送达同住成年家属和送达所在单位负责人,应当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这三者具有同样的效力。

另一方面,责令支付属于一种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警告”,既然如此,则责令支付文书的送达就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民事诉讼法》第第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从以上规定来看,行政处罚决定应当送达本人,但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即可以送达同住成年家属,这里仅仅规定的是“本人不在场”,而非强调“逃匿”。

第三,责令支付的文书送达并不以行为人知情为必要条件,在行为人逃匿后,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也并不能当然得出行为人必然对此之情的结论,只是在法律上视为其对此已经知情,从这个意义上,也无需强调必须送达行为人本人,只要符合采用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即可视为送达行为人本人。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责令支付文书的送达并不要求在行为人逃匿的情况下,才可送达同住成年家属和单位负责人,只要有关部门合法、合理的送达了此文书,即可视为经过有关部门的责令支付。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

上一篇:归化策略在电影《里约大冒险》字幕翻译中的应... 下一篇: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