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赞宁译论及其争议

时间:2022-08-29 02:50:11

【摘 要】本文首先对赞宁生平及其经典著作《宋高僧传》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具体例子,对赞宁的翻译理论即翻译六例逐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后人对赞宁在其《宋高僧传》中提出的翻译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对其中译场职设和直语密语的不同题解,以期对译界有所裨益。

【关键词】赞宁;译论;争议

中国的佛经翻译,始于汉末、兴于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历经千年。由于是佛经翻译,故此间著名翻译家大多身在空门, 不少译经人(如鸠摩罗什、玄奘、义净、金刚智以及本文将要论及的赞宁等)还留下了翻译心得,这些文字是研究中国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状况的宝贵资料。综观这千年译经史,看到的多为译余废墨,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却鲜有形成体系者。到了宋初,赞宁完成了《大宋高僧传》,并在该书开篇《译经篇》中专辟一节,总结了前人的翻译活动和经验,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可谓中国翻译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专著。然而,译界对其重视不够,对其研究不够深入。

一、赞宁生平

王禹《小畜集》卷二0《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云:“大师世姓高氏,法名赞宁,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吴兴郡之德清县。……母周氏以唐天枯十六年,岁在己卯某月某日,生大师于金鹉山别墅,时梁贞明七年也。”(王禹,1989:7)可知,赞宁祖籍渤海,高氏家族其实是先从渤海移居洛阳,然后从洛阳移居德清,而且他出生在德清,所以籍贯为德清无疑。唯其如此,此处还是出现了小错误,即天枯十六年,岁在己卯是梁贞明五年(919),不是贞明七年(921),所以《释门正统》卷八云:“母周以梁贞明五年,生于金鹅别墅。”(金建锋,2009:12)后人基本持此说。陈垣在《释氏疑年录》卷六“赞宁”云:“宋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陈垣,1990:9)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释赞宁的出生地在德清,生年为梁贞明五年(919),卒年为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二、经典著作

太平兴国七年,赞宁奉诏撰修《宋高僧传》,端拱元年完成。《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有宋高僧传》,是赞宁最重要的著作,内收唐高宗以下迄宋雍熙四年(987)的数百位高僧,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声德十门。其序云:“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然其目录实收正传五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二十五人。《宋高僧传》共30卷十篇,记录了从南朝刘宋到宋初562年间十朝高僧(共663人)的事迹,每篇末有“论”;部分传末又附以“系”,申明作者的宗旨或解释疑难。首篇为《译经篇》3卷,记录了38位译经高僧生平事迹和所译经文,并附以简要评述。本书总结及回顾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的起源、性质和功能,探讨了翻译方法。

三、翻译理论

赞宁不仅总结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讨论了翻译的性质和功能,而且还提出了翻译方法,这就是著名的翻译“六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赞宁,1987:55-56)

赞宁的“六例”说表明中国翻译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可以称得上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语言学转向。

1、译字译音

赞宁提出了四种关于“译字和译音”的情况,分别是“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和“音字俱不译”。“译”即“易”,所以“译字不译音”即“易字不易音”。例如“陀罗尼”,我们保留了梵音,把梵文的书写形式改成了汉字。“译音不译字”指的是保留梵文的书写形式,改梵音为汉音,如佛教符号“”,我们保留了其梵文书写形式,但是改变了其梵文读音。该符号的梵文是SVASTIKA,汉语中读wan。“音字俱译”指的是梵文的书写形式和读音都要改变。“音字俱不译”就是保留原文状况,书写形式和读音都不改变。现今在译名问题上所采用音译、意译等方法,就是赞宁提出的“译字、译音”演进的结果。其中,“译字不译音”,就是音译;“音字俱译”就是意译。

2、梵语胡语

赞宁从地理位置和语言构成两个方面区分了梵语和胡语。梵语是五天竺人所使用的语言。五天竺,亦称五印度,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但即使在五天竺之内,语言又有差异。胡语区,就地理区域而言,是在雪山以北。在西域,还存在羯霜那国语、吐火罗语和迦毕试国语等语言。赞宁指出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从东汉到隋朝,人们“皆指西天以为胡国”,所以有“译胡为秦”的说法;二是隋朝以后,人们又误以为西天为梵,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也是一种错误。当时的佛经既有梵语文本,又有胡语文本,甚至还存在胡梵夹杂的文本。如果不对它们进行区分,会导致错误的发生。

3、直译重译

因为存在梵语和胡语的佛经文本,所以有必要区分“直译”和“重译”。“直译”即直接翻译,是指直接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语文本,而不是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译”相对的“直译”。“重译”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间接翻译,或称“转译”,即把胡语佛经文本转译成汉语文本。“和尚”一词就是从胡语翻译而来的。“亦重亦直”指的是有些佛经文本从天竺传来时,经过胡地,夹杂了某些胡语词语,这样的文本既要直译,又要重译。最后一种是“非直非重”的二非句,是虽夹杂了胡语但不翻译的情况。佛经翻译初期,佛经文本稀缺,所以译者也不管其是梵语文本还是胡语文本,径直翻译,是当时翻译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粗言细语

根据赞宁的说法,佛经文词有粗细之分。“细语”是“典正言辞”,节分明而能清晰地区分意义,又称“全声”。“粗言”是“泛尔平语言辞”,音节不分明,难以清晰地区分意义,又称“半声”。赞宁区分了三种情况:一是“粗言”,是“五印度时俗之言”;二是“细语”,是译经大师们用汉语雅言译出的原文词语;三是“亦粗亦细”,是梵语佛经文本中既有粗言又有细语的混同状态。

上一篇:试从王维水墨情结解读其山水田园诗 下一篇:灌云县―传染病流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