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地区屯堡家谱的调查

时间:2022-07-03 05:41:36

【摘 要】在贵州安顺地区,有一支特殊的汉民族分支,他们被称为屯堡人。屯堡人的家中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家谱,记载了其家族的源流、分支等大体情况。但是其家谱也存在着问题。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地区;家谱;调查研究

(一)

而作为研究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屯堡家谱中记载了其家族的祖籍地和分支情况。在调查中,取得的家谱八份:分别是《萧氏族谱》、《郑氏族谱》、《天龙陈氏族谱》、《鲍氏家乘》、《雷氏族谱》、《全氏族谱》、《王氏族谱》、《牟氏族谱》;简谱一份:《梁简小屯张氏简谱》。

在天龙镇有《郑氏家谱》和《天龙陈氏家谱》。《郑氏家谱》载“始祖郑纲,字洪佐,福建长乐县人。洪武时应君镇守南京应天府,后调江西泸宁县带兵镇守关隘。于十四年随大军傅友德带兵入黔”。i 《天龙陈氏家谱》记载:陈公典我族入黔之始也,溯远祖源颍川,徙江宁至公皇明皓封通政大夫。洪武十四年奉旨来黔,旋即定居于斯,与张沈郑三公休戚与共,斩荆棘立寨院,垦田亩创基业,后嗣得以安居乐业皆赖公开创之功德。

天龙镇原名饭笼驿,首先在天龙镇定居的是张、陈、沈、郑四姓,称“天龙四公”。“开荒拓野,披荆斩棘,修道路、找水源,营建住宅,兴家创业”ii。

天龙的沈氏的始祖沈茂江,籍吴兴郡,“江南首富兴国公沈万三之次子,官至广库提举,随军入黔” iii。张姓的祖先张誉群,“祖地河北清河枝发迁南京应天府定居。洪武十四年派傅友德为将,率领大军征西”。iv

大西桥镇鲍屯村有《鲍氏家乘》,《鲍氏家乘》从其七世祖鲍国成、鲍文弼时就开始修订,到2008年时已经是第七次修订。v家谱中记载鲍氏始祖鲍福宝,原籍南京直隶省徽州府歙县新安卫塘越村人氏。於大明洪武二年调戍贵州都司普定卫军。据鲍吉武老人的讲述,入黔在鲍屯定居的有吕、江、汪、许、鲍五姓,现只有江、汪、鲍三姓仍居鲍屯,其他两姓已外迁。

七眼桥镇雷屯村有《全氏族谱》和《雷氏族谱》,《全氏族谱》中记载,始祖全日华、全光华祖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征南来黔,《雷氏家谱》中记载“始祖公讳龙,原籍陕西古秦国凤翔府人(至今女眷犹梳凤头),后调江西(属赣省)建昌府,于明初平赣州五岭硐蛮”。“洪武十四年又随颖川侯傅统领带兵平贵州夷蛮”。

天龙镇的二官村的《萧氏家谱》记载: 家史始祖考肖安民原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门外杨柳街石灰巷豆芽井人氏。始祖下科中武举。随营效力为江西千总。蒙恩隆任湖广德安府云梦县协台。至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已末),奉旨调北征南,挂印“有德先锋”。我祖肖安民督师往黔,扫寇有功,实系“汗马功劳”,官封“武略将军”,掌管十二营将官之职。至洪武十九年(丙寅年)黄草坝复反,奉旨征缴,在阵身亡,后追认为“英略将军”。奉旨点穴,葬于安顺城东门外战马冲龙家湾寨脚。

(二)

如上述所述,大部分的屯堡人的祖籍来自江南、安徽、江西等地,这些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从家谱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1、原籍记载多有的错误,如九溪的朱姓,自称始祖朱元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族兄。而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大封皇族:“重念亲亲之道,勿问存没,凡我伯考兄侄,悉追封为王。”vi若为朱元璋的亲属,在洪武十四年早已封王,不会以军士身份入黔,明显有托假的痕迹。雷屯全氏家谱记载,始祖全光华、全日华为正庚辰进士,而正年间并无庚辰科vii。且全氏家谱记载全氏始祖为洪武十四年入黔,洪武年间与武宗正德年间相差百余年,前后记载有偏差。

在鲍屯村,我们从其家谱中发现,其七世祖鲍国成进京考试,因为一首回文诗而受嘉靖皇帝的青睐,封为太傅。而查遍《明史》,并无鲍国成相关的记载。同时,这也值得怀疑,因为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八股文,不可能出现考诗赋的内容,这明显是抬高自己家族的身份而进行托假。

2、原籍的相同成分太多。最为突出的就是“石灰巷”这一地名。viii

3、原籍张冠李戴。如凌姓,原籍江西河间,而河间府在今天河北省境内。牟姓祖籍山东平阳郡莱州府,这里的平阳是山西的,将平阳和莱州混为一谈。王姓祖籍江西太原,而太原是山西的省会。ix

4、与制度不符合。《雷氏族谱》记载,“上谕赐我始祖黄马褂一件”。而赐黄马褂制度是清制,显然,《雷氏家谱》的作者对明朝的军工奖赏制度不是很了解。再有说“我始祖名列第三,留守镇宁卫,”在明初,安顺地区并无镇宁卫之建制卫,只建有镇宁州,洪武十五年划入普定府,十八年直属普定卫。相似的错误还有“钦奉恩旨赏请准四品顶带任事”,而“顶带”是清朝出现的称呼。x

5、屯堡家谱中存在着许多职务和荣衔,如文官散阶“上大夫”xi “封林郎”xii “世德郎”xiii “通政大夫” xiv;在明代官制并不存在。纵观明朝官职制度,没有存在诰封为“通政大夫”的案例,只有奉政大夫,奉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资政大夫等等,“通政大夫”几乎不见于史书传记当中。与“封林郎”相近的官职是“文林郎”“儒林郎”,文林郎在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官员散阶,儒林郎在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官员散阶。与“世德郎”相近的官职是“宣德郎”,明、清为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上大夫这一散阶,在明清两代没有存在。《鲍氏家乘》记载鲍氏始祖鲍福宝,论功封振威将军,而振威将军为清代从一品武官。这些,都是值得存疑所在之处。

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屯堡人的家谱在明末清初时因战火而几乎消失殆尽,所见的家谱是后人根据记忆所修,虽然屯堡地区修订家谱的人是村中文化水平较高之人,然而其知识水平毕竟有限,所修家谱不是很严谨。并且,距明朝初年已经很长时间,对祖先的了解难免有错误。

②在明末清初之时,又有一批汉人进入贵州。这批入黔的汉人文化更具先进性,他们歧视这些衣着奇怪的人群。入清之后,这些先朝移民的地位下降更为严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转向内部团结,通过不同的途径宣传祖先来自文化较为发达的江淮地区来提升自生的地位,当然,在家谱中造假成为了重要手段之一,这些造假得到屯堡人的默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造假已为后人接受,只是先人作假手段不是很高明,缺乏对地理、历史常识的了解,留下了太多的破绽。

注释:

i 《郑氏家谱》。

ii 《郑氏家谱》。

iii 天龙镇四公亭碑记。

iv 天龙镇四公亭碑记。

v 其余五次修订时间为:第二次九世祖时;第三次十世祖时;第四次十五世祖时(1930年);第六次十七世时。

vi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vii 张金奎:《贵州安顺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viii 参见朱伟华:《黔中屯堡人祖籍“南京应天府石灰巷”考辨――兼与云南“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比较》,《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03期。

ix 张金奎:《贵州安顺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x 张金奎:《贵州安顺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xi 《全氏族谱》:君显诰封文林郎,中美之子玉秀诰封文林郎

xii 《牟氏族谱》。

xiii 沈氏墓碑上的的记载。

xiv 《天龙陈氏族谱》:徙江宁至公皇明皓封通政大夫。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特点探讨 下一篇:探析文化学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