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务的培养

时间:2022-09-27 11:59:09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务的培养

摘要: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三、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自主性 相信学生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个性化

新的课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既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我们组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注重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以形成本人独特的教学风格,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那就是,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再创造的空间,让语文教学的创新,成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碰撞的过程。而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们一直在教学中提示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轻松解决一个问题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张立新老师在教学中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激情,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尽管学生很多时候的表现没有预想的效果好,但更多的时候,学生们智慧的碰撞,确实成为课堂新的生成点,使教学对师生而言都成为了一种向未知路途探索的旅程,那里有惊喜l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就会主动学习。例如张立新老师的一堂古诗词创新教学课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从学生现状来看,这一点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大的难度,但教师们在教学反思中一致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信,他们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哪怕是一点点,也是我们的成功!而学生的热情一旦点燃,那将会燃烧整个课堂。

三、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我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②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目前的语文教学界,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作文训练的创新我们不能忽视。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着重开展了“创设生活体验,关注生命成长”。情境作文创新模式的研究。即利用有限的课堂空间帮助学生模拟生活,再现生活,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情境中释放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作文情思的真诚化与“人文性”的结合。我们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要在生活中去习作,要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情感。我们在教研中达成共识,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是生活的有心人,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感染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情人”。所以我们利用语文课堂,给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提供丰富其情感的空间。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初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情满中国》抗击冰雪文艺晚会,之后认真举办了征文活动,一篇篇学生用心灵装点的文字令我们感动;在此之后我们还将在5月份组织学生观看《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更是为了丰富其写作题材。这些有益的尝试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新课标理念,力争在行为跟进中去不断地提升理论认识,开拓创新,真正体现课堂情境作文的层次性、情感性、美感性与可沟通性,努力在作文课堂上体现学生个性的张扬,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释放真情、心灵成长的地方,努力去追求学生作文的真、善、美的统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断地注入活水,这是时展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会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执著追求,大胆探索,力求在创新中体验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育》。

4、《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开放阅读开辟生活 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