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剧服装设计

时间:2022-09-27 11:32:45

民国剧服装设计

摘要:本文以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拍摄的民国剧服装为研究对象,对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具体展现给予归纳性的梳理和总结,根据艺术性的具体展现归纳性地总结出民国剧服装设计“受限性”“现实性”“假定性”三个重要的方面,并提出以“剧”为本的设计理念。民国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分支.本文希望通过对民国剧服装设计研究,能从“小”见“大”、由 “点”带“面”,对中国电视剧服装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国剧;服装设计;以“剧”为本

一、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

在影视剧创作中,服装设计风格指为塑造角色外观形象而体现的不同的服装风格,其中包括艺术手段与表现技巧的运用。相对于古装剧来说,民国剧有具体的时间范围,指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历史时期。因为有时间的界定,所以民国剧与追求奇幻色彩的古装武侠剧、古装传奇剧等剧种相比,其服装基本体现当时社会的穿着风貌,表现风格比较写实。因此根据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历史与艺术风格的定位,以及民国剧服装设计写实风格的表现,笔者从历史还原角度出发将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进一步划分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1.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指服装设计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史实为据,客观地反映空间与时间里的生活形象,其表现的形式忠实于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时代场景,因此此类风格服装具有“博物馆意识”特征①。由于对历史本质客观地反映,决定了服装具有遵循史实的具体性,所以服装会针对时代、季节、地点、气氛,以及人物的改变贯彻现实性设计,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到装饰图案、从材料运用还是到工艺特点、从色彩还是到服饰配件等各方面都力求精准,试图在银屏前再现真实形象,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真实生活的面貌。

历史真实的服装风格通常在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实主义剧目中出现,例如《走向共和》《亮剑》《那时花开》《历史的天空》等,剧目的严肃性决定了服装的真实性,所以这几部民国剧中的服装不仅从形式、面料、款式、工艺甚至配件,大至结构,小至微观局部或细针密线都一一地进行了严格的考据,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世态民俗与生活环境,并通过类型化的款式不同的细节赋予了角色不同的生命力。

2.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相对于历史真实来说,通常把艺术地表现历史的本质真实概称为艺术真实②。艺术真实主要在剧本非客观写实定位的前提下,设计师根据剧本的要求,用强调、舍弃、浓缩、简化、变异等艺术手段,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创造与历史有一定差别的形象。所以,艺术真实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艺术真实主要在根据历史以及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中出现,设计师通过用加、减法的手段,突破生活符号对服装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强化人物塑造。如《橘子红了》《夜深沉》《像雾像雨又像风》《夜半歌声》等。

综上所述,历史真实是对历史的具象再现,艺术真实是对历史的抽象表现。在目前民国剧市场上,根据张爱玲、张恨水、巴金等名家文学作品改编的民国剧剧目尤为受消费者欢迎,其荧屏播出率远远超过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剧目,因此艺术真实成为民国剧中最为多见的服装设计风格。当然无论在运用历史真实风格还是艺术的真实风格,均不能脱离一个原则:从剧本出发,服装风格的表现必须根基于剧本风格定位,在此基础上谈变化进行艺术的提升。此外,服装“ 风格”在创作中还要与空间、灯光、化妆进行协调统一,从服装形象的构成手段、材料、工艺等方面最终与剧本风格、导演风格达到默契和谐,使整体在风格上浑然一体。

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现实的关系

二、民国剧服装设计表现

众所周知,呈现在荧屏前的人物形象通常是由形体、动作、声音、表情、服装、化妆等部分构成。服装作为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直观视觉化的手段根据预先考虑因素为表现剧本人物外在形象而进行的创作,是一个从形象到成衣制作并最后呈现在荧屏前的复杂的设计过程。民国剧服装作为角色装饰的一部分是设计师理念与服装物质载体的综合体现,因此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特征。

1.受限性

受限性,即受到的限制。作为形象装饰符号,塑造形象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民国剧服装设计会受到来自剧本和人的限制。剧本的限制指剧目风格,正如在上文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剧目,剧本的真实性决定服装必须与剧本描绘的气氛和形式匹配,以“剧”为本,不能违背历史,所以在这里“受限性”也可以作“从属性”来解释。人的限制指的是导演流派、表演形式、演员条件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设计师的想法,尤其是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在假定的时空范围内运用服装造型艺术法则。除此之外,与电影、戏剧一样,民国剧服装设计还受到来自灯光、化妆等方面的影响,服装设计成功与否不能单凭设计师的才能,是与多部门共同合作结果。就像好莱坞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伊迪丝・海德③说的那样:“电影业的服装设计师和商品服装的设计师毫无共同之处,商品设计师每年要收集很多东西:价格的涨落、衣料等等,他们通过要设计冠以某人牌号的服装。可是在电影业,我们服装设计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控制权。”④

2.现实性

任何一部电视剧不管它的题材是描述未来还是展现过去,剧中的服装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即人们常说的“合乎时代的历史考据”。比如表现清朝宫廷风云的剧目,不管是戏说还正剧,服装都会在朝服、花翎、马褂等基本要素方面进行变化。在民国剧服装创作时就受到民国时期南北地区服饰的制约,民国时期服装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京派”和“海派”,尤其是民国末期,这种南北分化更加明显。大体说来由于受政治影响,“京派”服装较保守,如大家闺秀,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海派”服装受外来文化影响,变化多样,如摩登女郎,风情万种。因此,两者服装的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截然不同,所以在进行民国剧服装设计时,一定准确地知道故事发生的地域、地点,一旦改变剧中人物造型,侧重点也会随之变化。从民国剧的现实性可以看出,如果说生活装是日常生活行为的记号,那么电视剧服装就是记号的记号。

3.假定性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中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假定性”其实是艺术真实的具体表现。所谓“假定性”,是指艺术的“幻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即被人类审美心理所认可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视剧服装的假定性是在年代条件限制下,服务于角色塑造的虚构的艺术真实。在荧屏前,常规服装所要求的合身、耐穿、便利等因素失去了支配的力量,通过合乎角色性格与身份要求对服装进行的假定处理与艺术化的表现,更容易使观众联想到角色人物生活中的真实艺术效果。如《阮玲玉》一片中,阮玲玉的形象就高于现实性,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整个人物造型进行了艺术化的提升,在服饰方面加入一些艺术化的语言,如剧中设计师对袖子褶皱的处理使阮玲玉形象更为浪漫,使造型更加符合人们心中的电影女神的形象。(见图3.1)

图3.1:阮玲玉原形(左)和《阮玲玉》影片造型(右)比较

综上所述,不管是历史写实还是艺术化处理,不管是博物馆式的标本还是幻想的假定,服装作为外在形象的第一符号,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似乎比声音更加容易打动观众。的确,服装在影视剧中很重要,它像一道调味品,缺少了它的催化作用,这道菜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但服装塑造角色的服务性告诉人们它永远是创意的“执行者”,而不是“施令者”。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服装在影视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所处的地位,既不能盲目地夸大也不能暗自菲薄,无论是民国剧还是其他类别剧目的服装设计都必须根据剧本的情节设定来对人物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服装的基本艺术定位都应该从“剧”出发。

注释:

①潘建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0年版

②李胜利、肖惊鸿 《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北京: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版

③伊迪丝・海德,好莱坞著名的电影服装设计师,为希区柯

克的影片,以及《日落大道》、《罗马假日》和《骗》

等多部影片中担任服装设计,曾先后八次获得奥斯卡

奖,并三十四次被提名为该奖的候选人。

④《电影家论电影制作》第二集.美观电影研究所 1983年

⑤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北京: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文献:

[1]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

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2]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北京: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潘建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0年版

[4]李当岐.《服装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5]《电影家论电影制作》北京:美观电影研究所 1983年

[6]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北京: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故事新编返璞归真 下一篇:戏曲演出中运用电脑灯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