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今古文之争

时间:2022-09-27 10:29:23

经今古文之争

摘要:经今古文之争是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发源于汉朝,在两汉及近生过两次大的争论。儒家经典由于传承的不同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在经历秦火后至汉代,今文经学派大行其道。而古文经学派的流传仅限于孔家等有限的人群。学术分歧随后一直与政治分歧紧密相连。

关键词: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康有为;张之洞

两汉之际第一次爆发关于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大争论。至宣帝白虎观会议统一五经异同。而后贾逵、郑玄等古文经学派学者综合两派异同成为一代儒学大师,至此汉代经今古文之争落下帷幕直至清朝中期,考据学派兴起。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又掀起了第二次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大争论。

一、 经今古文之争起因

经今古文之争的起因复杂,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一)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本就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①伏生所受尚书由汉以后隶书书写因此称为今文经,以今文经为根据讲授儒家思想的学派被称为今文经学派。其中伏生所授尚书即为其代表。除今文经学派外,还有传授以先秦文字书写经典的古文经学派。一般认为古文经是源自于汉武帝时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时得到的古文经书“恭王初好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②以及由河间献王搜集而来献给汉武帝的先秦旧书“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之属,皆经传说记。……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③,实则在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记载古文经除了由鲁恭王及河间献王所献之书之外还源自另一渠道,即孔家本有私家藏书“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④。

可见古文经学派所授的儒家经典主要是来自于孔氏的私家藏书。经今古文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不一,在传承过程中经典的内容也有不同,对于经典的解释也不同。

(二)引起两家学术流派激烈斗争还有一重要原因即: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成为士人入仕的敲门砖。“(建元元年)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⑤因今文经学派流传较广且出名较早因而得以立于学官,而古文经长期不得立于学官“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遭巫蛊,未立于学官。”⑥这就引起了古文经学者不满,因而引发了两派的激烈斗争。

(三)社会发展与环境的需要。晚清危机重重,需要变革。而今文经学便在这种情况下被发展起来。清朝道光年间,社会产生重要转折,学术多元化发展,学术思想也发生转折,汉学衰落,但由于学术有其不同领域和方面,衰落的仅仅指的是传统领域,但在其他的新领域却发展了起来,可以说汉学在某种衰落下有了转机。而今文经学在清中期有了复兴,以西汉今文家法研究经学的常州人庄存与,今文经学派(常州学派)首创者。他提倡今文经学,发挥《公羊传》,宣扬《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可以说今文经学的复兴自常州学派开始。其倡今文经学,研治《春秋》公羊学,与刘逢禄同为常州学派之始宗师。阮元称庄氏“于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专为汉、宋笺注之学,而独得先圣微言大义于语言文字之外”。今文经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环境的需要。

二、晚清今文经学的发展引起的政治分歧

晚清今文经学在康有为等人的发展下达到了顶峰,当时康有为与张之洞等人建立过交往,在庚子事变之后,两人在谈及在马关议和期间皆主张废约再战,在换约之后皆主张变法自强,在此性情志向大体相投之下,双方的相谈也很成功,张当时对康的评价很高。⑦随后其与张之洞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康有为逐步强调其学说“素王改制”,张之洞与康的距离渐行渐远。

张之洞及其派系对康有为及“康学”的批判,始终围绕着“素王改制”和“平等、平权”这两点。对于康有为学说的传播与影响扩大,张之洞也有主动的行动。《劝学篇》撰写和准备开办的报刊《正学报》。⑧《劝学篇》反映的是张之洞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是他倡导的文化观。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指出:“……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缙渌担以荡众心。学者遥遥,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⑨从张之洞《劝学篇》,其针对康有为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批评从今文经、《公羊传》中引申出来的“康学”,即新学伪经、孔子改制等内容。其二是批评“民权”。但在当时许多“反康”人士的心中,张之洞此举属卫经翼教。

从事情本身来看,康有为与张之洞破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人性格,康有为、张之洞皆是自我意志坚强的人;二是“孔子改制”,即所谓“康学”,这本是学术之争,然到了此时,已成了政治斗争。

晚清经今古文之争,政治斗争穿插其中,康有为是此时今文经学的代表,由于当时政治环境使然,康有为的“康学”一度很有市场,并发动了。然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拥有政治力量的传统古文经学的官员,视康学为谬误,这场运动背后学术思想的力量悬殊,也可以看出失败的必然之处。学术与政治紧密相连,无论汉代还是晚清,经今古文之争都带来了政治力量的角逐,学术作为一种思想的延伸,带来的政治结局也不同。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一版,第3795页。

②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第2414页。

③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第2410页。

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一版,第3791页。

⑤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第156页。

⑥班固,《汉书・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第3067页。

⑦茅海建,《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⑧茅海建,《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⑨传引自茅海建,《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0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一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

[3]茅海建,《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上一篇:信息管理在工程招标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藏传佛教二度入蒙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