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段变形处理方案探讨

时间:2022-09-27 09:48:01

隧道洞口段变形处理方案探讨

摘要: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支护及仰坡变形是隧道施工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关系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及安全施工。以某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病害为工程实例,就变形处理方案进行简单探讨,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洞口;浅埋;变形;处理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概况

该隧道采用左、右线分离式布设,其中左线隧道长度2160m,右线长度2170m,线间距约30m,隧道最大埋深130m,最小埋深2m。

隧道位于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平缓,部分地段由于风化、崩塌,形成陡坡、陡坎。地表植被十分发育,自然坡度15~40°,局部为40~55°,高程100~290m之间。区内最高标高为285.3m,最低标高为107.3m,相对高差178.00m。隧道走向与山脊走向近于垂直。

隧道进口位于一近东西向斜坡上,根据钻探揭露上覆粉质黏土层厚15.65~19.10m,微风化灰岩厚度14.33m,斜坡自然坡度15~40°, 岩层产状56°∠38° 斜坡临空面方位75°,与路线走向呈20°小角度斜交。见图1;隧道进口ZK20+125~ZK20+440、YK20+100~YK20+440,顶板厚0.0~47. m,岩性为中-微风化灰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质较硬,节理裂隙发育,岩溶发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有强风化团块,裂隙发育,受构造影响,岩体较破碎。围岩纵波速度Vp= 500-3720m/s,围岩分级为Ⅴ级,岩溶地段,钻探揭露溶洞以黏土充填,有突水突泥可能,洞身开挖后很难形成承载拱,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地表下沉甚至引起大体积坍塌及冒顶。

图1 隧道进口地形图

现场变形情况及原因分析

2.1现场变形情况

(1)左幅ZK20+148处右侧边墙及拱腰附件出现竖向裂缝,长约3m,缝宽约5~10mm,如图2所示;洞内ZK20+145~155段,左右边墙中部各出现一条水平方向裂缝,缝长约 5米,缝宽3~6mm;洞顶地仰坡出现多处裂缝,裂缝长度约3~8m,缝宽4~11mm,如图3所示,地表喷射混凝土多处鼓起,高度约2~9cm,如图4所示;洞顶截水沟侧壁多处出现贯通裂缝,缝宽1~3cm,局部下错1~3cm,如图5所示。

图2 进口左幅洞口ZK20+148竖向裂缝 图3 进口左幅地表仰坡开裂

图4 进口左幅地表喷射混凝土鼓起图5 进口左幅截水沟开裂

(2)进口右幅YK20+120处左侧边墙出现竖向裂缝,缝长约1.5米,缝宽3~5mm,如图6所示;右幅套拱顶出现沿隧道轴向裂缝,长约2米,缝宽2~4mm,如图7所示;洞顶仰坡多处出现裂缝,长度不一,缝宽约3~7mm,如图8所示;右幅地表截水沟整体下沉明显,沟身边沿多处喷射混凝土鼓起约2~5cm,如图9所示。

图6 进口右幅YK20+120处裂缝图7 进口右幅套拱拱顶处裂缝

图8 进口右幅洞顶仰坡裂缝图9 进口右幅洞顶截水沟下沉

2.2变形产生的原因

2.2.1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图10左幅ZK20+152地表沉降最大点变化曲线图11左幅ZK20+130地表沉降最大点变化曲线

左幅ZK20+152地表沉降最大点位于隧道中心线偏左位置,累计沉降量达108mm,前期沉降速率最大达到7.6mm/d,处于明显变位状态;右幅YK20+130地表沉降最大点位于隧道中心线处,累计沉降量71mm,最大沉降速率5.1mm/d,处于明显变位状态。洞内拱顶沉降情况:左幅ZK20+148拱顶累计下沉45mm,最大沉降速率,5.2mm/d,变形明显;右幅YK20+123拱顶累计下沉68mm,最大沉降速率6.5mm/d,变形明显。从监控量测数据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右幅隧道洞口明暗交界处岩体变形明显,与现场发现右洞套拱拱顶处出现纵向裂缝相吻合。洞内周边收敛情况:左幅ZK20+148断面累计收敛23mm,最大收敛速率1.5mm/d,右幅YK20+123断面累计收敛21mm,最大收敛速率1.8mm/d,从监控数据可以看出周边收敛量不大,在允许范围之内。所以洞口段初支及地表裂缝是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2.2.2 变形产生的原因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洞口段的变形直接影响了施工过程中隧道的整体稳定性。一般初衬及地表变形主要是由于衬砌的设计、施工不适应围岩的地质条件而引起的、说明隧道中有些部位的受力状态比设计预期更为不利。因此,分析隧道变形特征及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便于做出合理的整治措施。

2.2.2.1地质及环境因素

洞口浅埋段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遇水呈塑性变形,埋深较小2~10m,坡度平缓15~30°,覆盖层较薄,结构松散,隧道开挖后产生临空面,地表下沉较大且难以形成承载拱,产生裂缝;地下水丰富,开挖过程中失水较多,隧道初支成型后存在较多渗水点,围岩失水固结也会造成地表不均匀沉降开裂。岩体在地下水长期侵蚀下极易软化,使得围岩松弛、强度降低,承载力较小,不足以承载隧道衬砌结构,使其不均匀沉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初期支护衬砌结构受力大和最薄弱的地段产生裂缝。且由洞口地形图(图1)不难看出左洞左侧存在偏压问题,ZK20+152断面左侧点沉降量比右侧明显要大,点位整体向左侧偏移3~5cm,所以偏压也是左洞变形较大主要原因之一。

2.2.2.2施工设计原因

仰拱未能及时施作,按照设计要求洞口段采用上下台阶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台阶长度控制在10~15m。所以在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上台阶长度小于10m前,仰拱未能及时跟进,初支不能及时闭合成环。洞口段围岩复杂,工序整体循环时间较长,仰拱施作周期较长,不能及时跟进,也是引起造成沉降过大的原因。

变形处理方案

本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洞口变形问题,预留变形量控制在15~20cm,左右幅洞内初支变形均未侵入二轮廓线。所以此次变形处理方案不需要对初支进行换拱,只进行洞内及地表加固,左幅偏压处理,控制隧道沉降即可。

3.1 洞内加固方案

在拱顶及地表沉降速率过大进行预警之后停止掌子面掘进,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喷锚封闭掌子面,利用洞碴对掌子面进行反压回填处理,防止掌子面垮塌,造成二次病害。(2)在上台阶处拱角处左右两侧各增加2根¢42*3.5mm锁脚小导管,长3.5m,加工成钢花管注浆;施作10m临时仰拱,仰拱采用I18工字钢,间距50cm,与初支钢拱架焊接,并喷射26cm厚C25喷射混凝土,使隧道初支闭合成环;(3)临时仰拱上采用¢42*3.5mm钢花管对洞内基础进行注浆加固处理,钢花管梅花型布置1.0m*1.0m,管长6m可以伸长到隧道设计基底轮廓线以下1m处,对基础进行注浆加固,防止地下水渗漏,提高基础承载力。如图11所示。注浆参数:水泥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0.5~1.0MPa,终压2 MPa。注浆完成2小时后,检查每个管内浆液是否饱满,未达到要求的必须进行2次注浆。

上一篇: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应用 下一篇:探究电缆敷设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