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学质量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更好地生存发展

时间:2022-09-27 07:51:16

真正的教学质量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更好地生存发展

“龙川江畔,绿树成行,雁塔山麓,桃李芬芳。课堂里,书声琅琅,校园中,歌声嘹亮。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振兴彝州,开发家乡……”在“恐龙之乡”楚雄州禄丰县采访,从教育局长到每一个普通老师都会唱这首兴教歌。

让记者更惊讶的是,这里的局长、校长、教师正如歌词中描述的那样,他们对教育有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如子女般的关爱,对教改永远保持着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情怀。学习的路上,他们是学生最忠诚的陪伴者和引路人。他们用爱和汗水收获着全州领先的骄人业绩,他们用智慧和勇敢谱写着一曲曲教改的赞歌……

龙城中学: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风景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的视线在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片上停留。此时,身着藏族少女服装的15岁学生李莉走上讲台,舞姿翩翩,玉袖生风;老师嘹亮而幽远的歌声和着音乐在教室里飞扬,沁人心脾。舞者,步步生莲;歌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

这是禄丰县龙城中学八年级地理第九章第一节课――“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作物”。4月16日下午3点,如此生动的课堂讲授就在学生浓浓的探究兴趣中开始了。

课堂上,地理老师段金梅结合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引入蕴涵丰富地理知识的歌曲,使教学情景交融、生动活泼,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让地理课堂灵动而快乐。

每节地理课,学过声乐专业的段金梅都离不开歌唱,上过她课的学生都离不开她的歌声。“段老师的歌声很动听,上段老师的地理课,我们学得很轻松。”和记者同桌听课的学生李辉向记者耳语。

“学校的老师上课都很有特点。” 下课时,随访的禄丰县教育局教研员王云锋向记者介绍,龙城中学是全县教学改革的示范校,教学质量在全县初中学校中算是“领头羊”,在提高教学效能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是课堂的改革。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提高;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采访中,龙城中学校长周伟明道出了对课改的深刻认识。

周伟明上九年级的化学课。他认为,教育的最大资源是学生的好奇心。他要求学校的老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含金量”。并要求老师每课“三问吾身”:效果如何? 知识是怎样来的?分数之外学生还有什么?

九年级学生陈菲菲清楚地记得周校长给他们班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周校长准备了两杯水,一杯放进一些盐,一杯放进了石灰,结果放进盐的杯子水一会儿就变得很清澈,放进了石灰的水杯不管怎么晃动都是浑浊的。 ‘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都特别好奇,周校长鼓励大家大胆猜想,不管答对与否,只要是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得到了表扬。从此,同学们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改是改学法。”周伟明上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有效教学的灵魂就是启发最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角色应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尽他最大可能完成他所能完成的事,他们的学习就会有效。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智慧的“学”。“如果学生学的是死知识,这中间没有消化、没有思考,起作用的只是记忆,那么在测试时,只要问题稍有变化学生就蒙了。”周伟明说。

周伟明要求老师备课时紧紧围绕“帮助学生”这一核心任务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龙城中学的许多老师把导学案改称“助学案”。

“大树底下不长草,老师不要只顾单向发射语言子弹,老师讲的越多,学生自主学习越少,自主、探究的意识就越薄弱。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交流意识,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不轻易否定任何一名学生的发言,只要学生开口就好,即使回答错误,也会对其他同学的思维有所启发。”这就是周伟明的课堂风格,也是龙城中学的教风。

“上周校长的课,只要有想法,知道结果,我们可以立即站起来说,不用等着提问,不用怕说错而招来同学异样的眼光。 ”八年级学生李辉的话体现了龙城中学教师课堂改革的真实效果。

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带着学生一块儿做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有时候还是精神上的探险。在龙城中学听课、采访,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在课堂旅游和探险过程当中,不同的学生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得到的是课本知识之外更开阔的视野。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善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阅读课、小组讨论课、动手实验课、习题分析课、教师精讲拓展课、试卷讲评课、师生问题讨论课。同时鼓励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教学个性,不被教学模式捆住手脚。这就是龙城中学课堂高效的迷津。

马背上的学校: 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乘车从禄丰县城往西北方向前行,65千米的路程,颠簸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传奇之地――禄丰黑井古镇。位于龙川江河谷中的黑井古镇,依山傍江,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古时产贡盐,声名显赫,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

世态沧桑,古镇曾经因盐而兴,富甲一方,之后因盐井枯竭而衰。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古镇雕刻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痕迹,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作为盐都古镇兴衰的见证者,禄丰县第四中学就坐落在黑井古镇万春山上,地势险要,从古镇到学校共有600多级台阶,是云南省目前唯一不通公路的学校。学校的生活物资供给,都得靠人背马驮运送上山,被称为“马背上的学校,云端里的殿堂”。

沿着五马桥,穿过古镇,顺着古朴的红纱石台阶向山上爬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明清建筑,用红纱石堆砌的大门,“禄丰县第四中学”几个大字十分耀眼,校园建筑错落有致,集明、清和现代建筑风格于一体。

“四中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快,校容校貌变化很大,办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办学水平逐年提升。2014年中考总平均分553.6分,居全县19所初级中学第三名,荣获县教育局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2015年3月被评为禄丰县示范学校。” 在王云锋的引领下,记者终于气喘吁吁地到达了云端学校――禄丰四中。

走进校园,古树参天,浓荫掩映,鸟语花香、空谷清幽,真是一个学习的好环境。飘扬的国旗,红色的围墙,白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洁净整齐的校园,如今这里承载着530名山里孩子的求学梦。

“矿泉水10元一桶,但请人赶马上山送水到学校,每桶要加15元的运费。” 禄丰四中的省级优秀教师王钊向记者诉说起艰苦的教学生活:“马背上的学校所有生活物资供给,都得靠人背马驼运送上山,前些年学校教师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调走的比较多,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想方设法还是留不住老师,人才流失严重,必然影响教学。”

王钊,在母校禄丰四中工作达27年,许多老师“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离开,可是她依然坚守。

禄丰四中历史悠久,建校之初就广纳贤才,但自然条件差。王钊读书时曾经参与到山下的大河里端沙子来盖教室,回来当老师后,为改善办学条件,她和同事学生一起,劈山挖地基,推土填运动场。浇灌操场时,为节约资金,王钊组织学生敲红砂石打地基,到大河里淘河沙打地表,到五马桥头抬瓜子石和元谋砂。

半山腰上的乡村学校,不通公路,条件艰苦可想而知。怎样才能留得住优秀教师呢?这是禄丰四中历任校长最头疼的难题。对此,禄丰四中现任当家人――校长王智荣却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黑井9个村委会。优秀的教师前些年纷纷调走,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强留是不行的,强扭的瓜不甜,走的绝不阻拦,留下的就是一家人。就这么简单。”王智荣把学校的师生员工当成一家人对待。他把自己对学校的管理总结了5条经验。

首先是人文治校。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让师生在幸福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和幸福的精神家园,从而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其次是文化立校。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以健康高雅的文化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营造幸福的氛围。

第三是质量兴校。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学校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追求工作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在学校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个体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第四是科研助校。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科研成果辅助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体验成长和收获的幸福。

第五是特色强校。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努力开展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节日文化、诗歌诵读、诗意校园、文学赏析、书香校园),以特色项目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让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去体验学习和生活的幸福。

“近几年来,学校领导在工作上为老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让老师参加学习,快速成长,学校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令老师有成就感;为了方便老师的生活,坐班制度灵活,老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愿意加班加点提高教学质量;生活方面,学校最大限度提高教师福利,把学校建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领导用情感留人,教师用情感育人;当老师有机会调离,学校从不阻挡,高高兴兴送旧迎新,充满人情味。” 这些悉心关怀让王钊和学校的其他老师安定了下来。

“27年,我从禄丰四中的学生变成老师,不变的是――我是学校的建设者,我留下,是为了看着它越来越好。我和同事们用延安精神教学,让70多年的老学校风采依旧,人才辈出。”这就是王钊和她的同事们坚守乡村教育的豪情与梦想。

“龙川江畔,绿树成行,雁塔山麓,桃李芬芳。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振兴彝州,开发家乡……” 离开禄丰四中时,学校的师生唱起了正气激昂的兴教歌,这是坚守在这里的校长和老师们无悔的青春之歌。

教育局长刘春麟: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如果说龙城中学是禄丰县城区初中教育改革的缩影,那么禄丰四中则是禄丰县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典型。通过对两所学校的采访,记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禄丰教育改革发展中涌动着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禄丰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很多工作走在了楚雄州前列,2013年以来连续3年在州对县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荣获一等奖。特别是17所初级中学坚守“安全、稳定、质量”3条底线,不断强化教育精细化管理,教学改革亮点纷呈,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为此,禄丰县教育局局长刘春麟专门就全县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这番话对刘春麟影响很深。

“我常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考试分数吗?” 刘春麟认为:“教学质量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即德与能,也就是说品德如何,做人如何,会不会自己学习等;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有没有比原先进步,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有学生自由、自主、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教学。可以这样说:对‘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质量’的认识与理解,决定着我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据了解,多年来,禄丰县把立德树人工作全方位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中,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下发了《禄丰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各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7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安排;组建禄丰县德育工作专家团队,明确了工作职责,加强对各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督查力度;积极组织各学校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雷锋精神进校园、青少年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队日、民间文化进校园”5项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申报了74个德育科研课题,制定学校的德育“十三五”规划编制方案。

俗话说:三尺讲台半分田,三千桃李种满园。十年树木枝茂繁,百年树人才尽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刘春麟认为,可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有好的生源等方面来实现。他说:“学生是一朵花蕾,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方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学生是一粒饱满的种子,需要适合的土壤,精心的护理,方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是关键。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我县教学质量的基础。”

从2007年开始,禄丰县以骨干教师培养选拔为抓手,制定了骨干教师评选管理规定,在全县中小学建立了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制度。2015年,教育局和各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教师专业视野进一步拓宽;加强校本教研,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心理健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等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分学科组织县级、校级课堂教学竞赛,教师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组织全县3 413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2 450节, 3名教师被评为部级“优课名师”,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课名师”。

多年来,禄丰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主动教育”“参与式”“杜郎口”“洋思”及“循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分片区开展“课改共同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行为改进、学习方法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效率提高,在教学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全员读书活动。组织全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教职员工每学期阅读两本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育心理、专业成长方面的教育名著或优秀文学作品,以及提升教师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科学知识的人文社科书籍。活动的开展,为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办好了,对全社会都有好处。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学生的一辈子幸福打下基础!” 刘春麟说。

上一篇:互联网专车2.0时代,“内战”持续发酵 下一篇:攀附高考的写作,滋长了学生对文学的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