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27 07:39:08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收到令师生双方满意的效果,但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那么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做好开场白。开场白即导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导入语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的沟通,教师用亲切的话语和目光架设信任、理解的大桥。另一层是教学内容的沟通,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如在上《春》一课时,我出示给学生一幅春天图画,绿绿的小草,红红的桃花,飞来的燕子,一下子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集中精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机遇,灵活善导,学生理解要引导,思路要疏导,还要对学生的创造和新能力进行诱导,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动耳、动眼,有事可做,有事要做,有时想做,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激励性评价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手段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特别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多表扬。如:当学生完成的好时,教师应当说:“很好!”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应当说:“勇敢些,老师相信你能回答的很好。”此外,教师要从积极评价入手,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应注意评价标注的多元化,俗语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师在评价时需要重视个体问题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事实。概括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每个幼儿在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做正确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获得成功。

三、凸现学科特点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根本措施

(一)加强诵读 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话说起来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可是现在充塞于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因此,好的文章应该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验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代替枯燥无味的说教。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知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自文学到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三美”既是语感的基本训练,又是美感的经验积累。一篇精美的佳作,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吟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种美得享受,用轻缓、舒畅的语调悟出荷塘月色的柔美、恬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之叹息。”诗人必然会引起躯体的反应,吟诵者也应尽力感受,同作者一样,才会体会到作者当时内心的感情。

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教师还要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一篇好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导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读书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培养语感,对语言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熟读,背诵不是学习语文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文的开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出现技能化,语感才会形成。

(二)精读语段 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语段,勾画圈点。多问几个问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语言意义,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就没一些活气”此句中以一“横”字,本事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领悟,平常“横”字不平常。这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二)咬文嚼字 理解深意

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标。要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一定要加强语言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每篇文章,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分;三要理解警惕性的句子。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的性格、态度和境遇。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一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现他对短衣邦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若换作“掏、摸、拿”,不是语言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

上一篇:浅谈体育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下一篇: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