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微

时间:2022-09-27 07:15:42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微

近年来,高等教育调整到以人才市场为驱动力的发展阶段。声乐作为高等音乐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的种种环节已不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鉴于此,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在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力图一切向音乐学院靠拢,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量事实证明,这并不符合普通院校的实际情况,原因在于二者的生源和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院校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且基础较为薄弱,它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的歌唱家,而是中小学教师或是在企事业单位能独挡一面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教育观念落后、授课方式单一、教材陈旧或者盲目使用新教材、考试方式单一等等诸方面已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轨,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彻底根除重技轻艺思想

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在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当前的声乐教学,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在培养规格和方向上容易产生糊涂认识:片面追求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而忽视音乐的审美性质和音乐的情感性特征;文化意识淡薄,导致学生也是重小课轻大课,无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关注学生声乐技能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其次,教师在传授声乐技能的同时,要引领学生进入声乐作品的内部,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感受音乐,体味音乐,最终达到音乐的审美需求。最后,声乐教师也必须掌握其它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具有不同艺术表现和表演的修养,善于去挖掘与声乐相关的其它知识予以补充,从而带动学生,彻底根除重技轻艺的艺匠思想。

(二)上课模式由单一式向多样式方向转变

对于改变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现今部分高校虽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但都过于片面,要么是个别课,要么是小组课。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势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做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个别课可以解决学生的声乐技巧问题,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比如说:一年级以集体课为主,经过学习或达到一定标准可以安排上小组课,采用滚动式方法以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二、三年级可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同时上集体课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四年级以个别课为主,以便拔高专业,参加艺术实践,突出专业优势。

(三)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受动式向引导式、主动式转变

声乐教学往往是教师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范唱,继而学生模仿唱,这样结果是忽视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也会慢慢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相反,在声乐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时,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辨别,可以组织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譬如说演唱一首作品,要想唱好它,学生须搜集大量的资料如作品的时代、风格、内容等,对照歌谱进行仔细的分析,继而再结合声乐技巧进行演唱。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首歌该如何唱,说出各自的理解,并分别演唱,看谁唱得更感人,更有思想,而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期间,教师只作引导性的暗示,而不是从头至尾教学生如何演唱。这样教学形式上的改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改变教师一贯的“注入式”封闭教学格局,也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注意更新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声乐专业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教材,大部分教师选用的一般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教材中的部分曲目已显示出某些弊端。另一方面,近几年虽有大量新作品涌现出来,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用到教学上,但普遍存在盲目性,有些甚至根本不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相反,一些优秀的新作品却用之极少甚至不用等等,这些都与声乐教师不无关系。教师的喜好往往决定着学生的演唱作品,往往是民歌教师只教授民歌,美声教师只教授美声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嗓音特点和演唱特点,结果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首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也要对优秀的声乐新作品积极选用,不断更新教材,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泛唱与精唱相结合,要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再次,在曲目选择上,既要学习西欧的传统唱法,也要学习中国的民族民间歌曲、戏曲、通俗歌曲,使学生向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五)开展第二课堂,加强艺术实践,突出声乐专业的特点

实践教学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任务不是培养高、精、尖的歌唱家,相反,我们应面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来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立足于培养的最终目标,充分与社会接轨。四年的学制其实很短,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艺术实践,培养出适用性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良好就业呢?笔者认为开展第二课堂至关重要: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定期组织周末音乐会,节假日组织大型音乐会;2、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让学生担任各种音乐学习班的教学辅导工作,达到与社会接轨;3、与学校接轨,鼓励学生走进中小学,参加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和文艺节目的辅导和编排工作等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唱和表演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积极走入社会,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差距,找准学习的目标,以便以后更好的就业。

(六)考试方式由单一演唱向形式多样化转变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是教师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学,往往是专业考试只演唱一首歌或者两三首歌,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这种方法容易致使学生的演唱能力欠缺,结果是不利于培养现在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声乐考试如何围绕培养人才这一目标?笔者认为:1、平时的艺术实践应纳入考试的一个方面,并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2、考试内容要包括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中外作品演唱,适当时候可以加入戏曲演唱;3、考试形式可以采取独唱、重唱、自弹自唱和戏曲表演唱;4、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纳入考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更有利于“站好讲台,上稳舞台,面向社会,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之,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是一件关系着我们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前途的大事,目前国内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等形势,要求我们的声乐教育要与社会密切接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身体力行,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社会的现实和需求,立足于教育的根本,进行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期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废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