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时间:2022-10-07 03:26:24

废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所产生的一个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支持和动力是不可忽视的,而由旅游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的文化遗产遭受到了较大损害,此次受灾严重的北川县又是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2008年6月16日,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领队,历史学家、羌族文化研究专家、古建筑专家、民俗专家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队前往成都,就羌族文化遗产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害情况展开调研。

2008年6月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来自北京和四川的文物、历史、民俗、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纷纷为“如何抢救、传承、延续羌族文化”建言献策,并向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倡议,呼吁民间文艺工作者尽快前往四川灾区,共同参与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在内的很多项目,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文化承着地震的打击,这个打击不仅是对羌族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打击,是对民族生命的打击。

对于此次赴川冯骥才深感责任重大。他讲,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也使很多文化遗产受到重创,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毁灭性劫难。遭受巨大损毁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劫后重生、重现辉煌,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冯骥才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民间文化养育大的,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现在我们的母亲被压在废墟下,我们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抢救。

因此,适度开发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迅速恢复四川受震灾区经济,同时又能够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四川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羌族文化、白帝城以及藏族文化,这些无疑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资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构成旅游资源的因素不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中国,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人文景观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其中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丰富生动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潜力之巨大,令人刮目。这些资源若开发利用得当,无疑将会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效益。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存条件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威胁。通过旅游开发,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视和保护,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抢救式保存、博物馆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等五种方式。这五种保护方式都有与旅游的结合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因此,旅游开发无疑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要坚持开发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要注意不同地方的差异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以作为旅游的特色。经过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成为旅游资源的同时,其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又遭到破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整体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也就不可能达到挖掘、拯救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

保护与开发应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调动政府、社会两方面的力量,建立相应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扶持机制,确保旅游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同时应尽快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行为,采取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政策,严格规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标准界线。对具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旅游场所及其活动严格区分开来。而对于可供旅游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则要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规律的前提下,恰当开发利用。鼓励通过合理开发获取经济效益的旅游机构加大投入,以保证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另外还要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这是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免遭破坏,同时促进保护、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应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过程中,引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通过生动真实的介绍、讲解和宣传,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这也是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增强旅游活动文化含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上一篇:两型社会社区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策略 下一篇: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