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时间:2022-09-27 06:37:42

营造“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2-02

一、教育背景与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惯性,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载体,尝试对高一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此,在设计和实施中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学情简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关金属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课时的内容对整个必修1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钠的性质教学,并由其相关性质让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观点。

2.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理解钠的化学性质。

②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了解钠的生产原理。

③获得实验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用实验科学探究物质性质的意义和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在实验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增强团队精神。

③运用观察、实验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化学实验发展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③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探究学习。

(三)教具:

1.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的药品与仪器。

2.学生用具:(4人一组)小烧杯、表面皿、玻璃片、小刀、绿豆、滤纸、水、酚酞。

(四)教学过程:

1.场景激趣,引入新课

化学魔术1:吹气生火

在一团脱脂棉中包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取一支吸管,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马上着火燃烧。

化学魔术2:滴水生火

在酒精灯的灯焰上预埋一小块金属钠(绿豆大小),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焰上滴一滴水,酒精灯立刻点燃。

设问:吹出的气体中含有CO2,而CO2和H2O通常是用来灭火的,这两个魔术的奥妙究竟在何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开大家的疑问。

2.回顾先人,感悟历史

金属钠的发现者是英国化学家戴维,他在1807年利用电解氢氧化钠制得了金属钠。目前,世界上钠的工业生产多数是盐法电解,少数仍沿用碱法电解。

3.温故知新,学习新课

你还知道有关钠的哪些知识?

生答:略

根据钠的结构,学生预测:钠原子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金属钠较活泼,有较强的还原性。

4.预测性质,学生探究

提问:常见的哪些物质能够将钠氧化?

生答:氧气、氯气、水等。

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做实验前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加以描述。

〖实验1〗(苏教版高一化学)P49 实验1

〖实验2〗 将一小块表面煤油已吸干的金属钠放入一支硬质玻璃管中加热,观察现象。(教师演示)

〖实验3〗(苏教版高一化学)P49 实验3

讨论:刚才三个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及产生原因。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归纳出金属钠性质,并将性质整理归类。

学生交流:

实验1:钠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明钠质地很软,刚切开的切面是银白色,后在空气中逐渐变暗,说明钠在常温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实验2:在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火焰呈黄色,同时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的产物与常温下不一样。

实验3: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一个闪亮的金属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同时溶液变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过程中放热且钠的熔点较低,反应过程中有气体放出,同时有碱性物质(NaOH)生成,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2。

教师: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可以提炼为几个关键字:“浮、熔、游、响、红”,谐音为“芙蓉又想红”。请将刚才所描述的钠的性质归类。

学生归纳出钠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刚才对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只是一种判断,如何检验H2?

生答:一般用点燃的方法。

教师:点燃要注意什么?

生答:验纯。

教师:关键要能收集到纯净的H2,请思考,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将学生讨论后得出的装置,分析不足并不断加以优化后得出如下的装置图。

演示实验,证明生成的气体确实是H2。

教师:现在你能解开课前的化学魔术之谜了吗?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讨论后回答:主要利用了2个反应,Na与H2O的反应引发酒精灯的点燃,Na2O2与CO2的反应引发了脱脂棉的燃烧。

展示图片:2006年7月30日上午安徽来安某化工厂一堆放金属钠的仓库失火。火势很大,如果你在现场,将如何进行扑救?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沙土盖灭。

教师:由于当时来不及挖沙土,所以直接调用了一部水泥罐装车。展示现场救援的图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金属钠的性质已有所了解,这样的性质又决定了钠有怎样的用途呢?

课堂小结钠的用途。

课后思考:在试管中加入水和苯各5ml,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将其投入试管中。可能会产生哪些实验现象?

四、教后反思

授课过程中能够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适时地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教学功能,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行为与思维相结合,并注重实验现象的描述与提炼,由于化学思维有别于数学思维,应更注重基于现象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教材,难易控制得当,没有进行广泛地拓宽。从开头化学魔术设置探究情境,到知识学习后的奥秘分析,再到对于灭火现场相关知识的应用,起到非常好的衔接作用。

上一篇: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下一篇:从导入环节入手,让幼儿爱上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