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检察院如何提升检察公信力

时间:2022-09-27 06:34:24

浅谈基层检察院如何提升检察公信力

[关键词]检察院;公信力;执法

检察公信力指的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能否维护公平正义有没有信心,对检察机关是否信任、信赖。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其实质就是提升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程度,真正树立起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基层检察院是全部检察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检察工作的全局,基层检察院如何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检察公信力,是检察机关全面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要环节。

一、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执法公信力是检验检察工作是否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和是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一个重要标志。检察工作必须始终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同,群众对我们执法办案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执法公信力必然发生动摇和危机,为民执法就成了一句空话。司法公信力问题之所以集中体现了检察机关执法能力,就在于它综合反映了检察人员能不能很好地把执行法律与贯彻党的意志主张、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正贯彻于执法实践、体现在群众满意的效果上来。

2.执法公信力是检察机关树立法律监督权威,赢得社会尊重的重要基础。法律监督需要权威,而法律监督的权威一方面来源于检察权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就是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前者是法律监督权威的必要条件,后者是法律监督权威的核心要素。执法公信力的确立,离不开检察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特别是检察工作最终的“产品”――案件质量,要经得起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办案质量就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

3.提升执法公信力是当前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有的地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工作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需求。有的地方涉检不断,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问题难以解决,根本原因就在执法公信力不高。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执法水平,提高办案质量,以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全社会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当前影响检察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大环境尚未形成,民众对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缺乏信任。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公众对司法的不正当期待及对司法的期望值过高等等,影响了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度,从而使检察公信力下降。

2.我国现行的法治状况自身也存在不公正的基础。从目前检察机关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仍难以排除地分保护主义的干扰。地方检察机关的人权、财权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不得不考虑本地利益,也不得不考虑当地领导的指令,导致有些执法人员在查办案件中偏袒本地当事人,排斥外地当事人或对外地办案人员不予协助,通风报信或干扰办案。另一方面,关系网的干扰。现在人们交际活动越来越广,人际关系越来越密切。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犯罪案件,这些人都有一定权势,社会关系复杂,经常案件一到手,说情者便会络绎不绝。社会关系网的干扰,不仅影响干扰正常办案工作,也使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受到影响。

3.“程序公正”的司法理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程序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殊性,社会公众对这一规律的遵循和对法律的认知与对公正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对程序的漠视也引发了社会对于检察机关决定的合理怀疑,损害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司法实践中,认定职务犯罪事实要靠证据证实,而有些上访人到检察机关举报往往只反映他们怀疑的事实,要求检察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却提供不出相关证据。在调查中,有些案件由于时过境迁,有关账目等证据材料因保管不当而损坏、丢失;或由于其他原因而难以取得,有些事实难以查清;或是涉案主体身份不符,不属于检察机关受案范围;或是案件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等原因,检察机关据此作出不予立案决定,上访人由于对检察机关处理决定不理解而上访。

4.当前检察官群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是自身素质方面因素。从近年来主题教育活动查摆中反映出的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看,主要问题是检察官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对检察官的要求相比存在差距。二是执法行为、执法作风方面因素,表现为极个别干警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金钱案现象,严重损害检察机关威信。个别干警执法行为不规范,也降低公众对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信任度。三是服务意识不强,接待群众方式方法简单,用语不文明,直接影响检察官形象。四是个别检察干警业余活动不检点,出入公共娱乐场所,接受当事人吃请,这些行为动摇了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信赖,导致公众对检察官、检察机关能否公正执法产生疑虑。

三、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途径

1.与时俱进,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着眼于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与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利民、便民、亲民措施,以公正、文明的形象和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服务,拉近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使检察工作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公信力。

2.提升检察官队伍素质,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检察人员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检察院法律监督能力的强弱,对建设检察机关公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一是严格职业准入。我国《检察官法》规定,要严格把握检察官队伍的“入门”条件,确保队伍素质。但是,我国还没有实行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相分离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检察官职业准入机制。在我国,迫切需要在统一司法考试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职业准入机制,解决如何让法律人才转变为检察官的问题。二是开展岗位培训,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前,要以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新进检察官的实战经验,提升业务骨干的法律素养,进而不断提高干警对事实证据的判断能力、对法律政策的把握能力和对矛盾纠纷的调处能力。三是加强对检察干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第二条规定: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但现实状况离准则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检察官职业操守教育,增强职业责任心和执法纪律,廉政公正执法;进一步加强对检察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树立检察队伍廉洁、良好的社会形象。

3.坚持公开执法,以阳光执法提升检察工作透明度。一是全面落实和深化检务公开。不断拓展检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创新公开方式和方法。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以“公开、公正、公信”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检察”。建立健全检务公开工作机制。通过检察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受理接待中心等多种媒介,向社会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纪律,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塑造“阳光检察”的公信形象;邀请人民监督员、民主监督员参加检察工作会议;完善定期通报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检察机关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案件等信息,保障人民群众(包括当事人)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二是不断推进执法的透明工作机制。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规范人民监督员工作;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和评议重大案件的庭审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抗诉案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案件处理的公开听证、答询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设立网上举报、申诉、投诉受理中心,方便群众举报、申诉、投诉;推行程序告知、预约接待、沟通协调等工作机制。

4.增强检察机关执法的独立性。一是处理好党和检察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检察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在遇到重大问题决策和重大案件处理时,应当及时向党委报告,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党领导检察工作并不是直接插手,而是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宏观领导,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二是处理好检察工作与财政管理的关系。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经费主要是有地方财政负担,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贫困地区受利益驱动而办案的现象仍然存在。司法财政应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将其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中央统管,然后层层下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受利益驱动办案的情形。

检察机关公正文明执法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服从的基础。司法具有了高度的公信力,法律会被人们崇敬、信仰,公众也会习惯于到司法机关寻求公力救济,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制氛围,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可以得到更好保障。相反,如果公信力流失,公众对司法不再认同,司法机关形象受损、民众信心受损不说,国家政权机关怕也将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维护司法权威是所有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利益和责任所在。作为司法最前沿的检察机关在维护司法公信力方面,应当做表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坚持可靠的法律根基和健康向上的法律环境。

收稿日期:2010-10-09

上一篇: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 下一篇: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