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时间:2022-09-27 05:50:05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摘要:认真研究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实现双证融通,能够有效促进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等对接,大大提升专业建设水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本文论述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高职教育有效对接的必要性及其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资格鉴定 作用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资格鉴定无疑是评价人才的重要依据。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高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教育的学校,经过多年探索与创新,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仅在高职学生中成功培养出了高级工,而且在全国首创卓越技师培养计划,首届毕业生全部取得技师或预备技师资格。实践证明,在高职教育中,认真研究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实现双证融通,能够有效促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内容对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本文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高职教育有效对接的必要性及其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与高职教育有效对接的必要性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是经人社部批准的一项特殊的考试形式,它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等职业资格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认证的活动,对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规范教学、技能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际上,多数国家设有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进行认定的方法,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已作为各行业从业者的一种职业准入标准,正日益成为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否适应时展、市场变化、岗位要求、人尽其才的重要尺度。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在强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而职业资格鉴定的重心就是技能操作。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创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职教育体系,是加强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就业能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施行就业准入标准制度的需要。

二、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实践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自2000年开始在高职学生中开展高级工职业资格认证工作,2006年选定3个专业班级探索技师培养,2011年确定9个优势专业开展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全国首创在高职学生中培养技师工作,目前首届卓越技师班学生全部取得技师或预备技师资格并高质量就业,逐渐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该院的具体作法,一是开展职业资格研究。各专业成立对应某职业资格的研究小组,对该职业各层级资格标准展开研究与分析,对比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梳理各自的素质要求、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对应相同或相应点,找出不同或相异点,最大限度地建立两者的内在联系,为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夯实基础。二是开展职业岗位调研。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及岗位分析调研,连续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形成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做好准备。三是召开专家研讨会。专家包括教育专家、企业领导、专业教师等,对前期职业资格研究及企业岗位调研等进行研讨,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四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合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岗位面向,按照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三位一体(素质、知识、能力)、双证融通(高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课程体系。五是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按照在高职学生中培养技师的目标要求,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场所,开发校企合作一体化实训教材,培养双师素质一体化教师,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六是组织好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衡量双证制度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是对学生从事相应级别职业工作能力的鉴定与认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学院经过多年的创新与探索,始终坚持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高端化,在高职教育中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较好地落实了双证书制度,形成了一套成熟作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三、职业资格鉴定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应当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按照工作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其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标准,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1.促进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资格能够为职业和工作岗位提供统一和先进的工作标准,能够明确地指出从事该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它填补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沟壑,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依据。可见,职业资格证书为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将理论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对接,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点,从而为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内容。

2.促进了课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上,都沿用传统的期末统一答卷的考试方法,内容倾向理论性,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环节薄弱,存在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面较窄,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将职业资格考试与部分课程相结合,不但增加了考核范围和内容的标准性,还保证了考核的科学和公平,避免了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列为一门的应试性考试,将资格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真正起到鉴定衡量教学质量的作用。

3.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懂得实践操作。学校组织教师对国家职业资格的研究、企业用人需求调研等,可以促进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更新;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定期到学校为师生做报告,全面提高教师在职业技能鉴定及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每年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最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理论和技术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与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促进了实训设备更新及使用率提高。在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扩建和改善,这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硬件保证。学校没有实训任务时,实训设备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闲置,如果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直接设置在学校,将会大大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标准也在不断更新,进而倒逼学校紧跟时代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先进完备的实训条件。

5.促进了毕业生优质对口就业。高职教育开展职业资格鉴定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首先,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形成与职业相符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已在参加顶岗实习或就业单位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并迅速成长为岗位骨干。其次,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企业选择用人和确定薪资的依据,高职学校学生取得证书后,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对口率和就业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

(于蕊,1984―,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孙宜彬,1980―,男,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薛彦登,1967―,男,山东日照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乔昕.论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2]孟英玉.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的对接[J].北方经贸,2012(7)

[3]陈宜,文德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与教学改革初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上一篇: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员工主观幸福感、情感承诺和情境绩效的关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