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时间:2022-09-27 05:23:52

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摘要】美育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等有较高的角度,使之闪现着美的灵光。同时,写作又使学生品尝到美育创造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课堂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过“以美育替代宗教”的观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教学中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应该如何渗透呢?

一、在课文中的感知美

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没有抽象的美的事物存在,懂得这一点,对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语文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文学作品的起承转合,疏密缓急,或情节的张弛变化,事态的发展波澜,人物活动等各种内容要素的交替变化,构成了作品情节的美丽多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重染、行为上的效法,还有优美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细节,独特的环境等无不给人以美不胜收的。

朱自清的《春》,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盛开着的花,飞舞着的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空中,吹拂着柔和的杨柳风氤氲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就像一个孩子一头扑入母亲的怀里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和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象,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读者随作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泼和灿烂。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议论文中那些古今中外的先贤圣哲催人奋进,启人心智的言行无不给青少年以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鞭策;再加上这论据和论点的有机契合、水融、相互映衬,无不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论证结构的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无不给人以心悦诚服的逻辑美。《谈骨气》中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嗟来之食”中穷人的坚强意志,闻一多的铮铮铁骨无不给人以美的震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引用历史事实阐述道理,逐层推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缜密的逻辑让人叹为观止。

“诗歌是人类真情的袒露”。诗歌以真诚的情感征服读者,而独到的神韵,优美的意境,含蓄洗练的语言,和谐悦耳的节奏等无不给人以美的陶醉。初中所选诗歌可谓博大精深,从《关雎》到《雨说》,从中国歪妒卜国,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我国诗歌本身就是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哪一首,都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即使被学生认为单调枯燥的说明文,其中蕴含的美感也毋庸置疑。如《大自然的语言》《故宫博物院》等,缝合严密的结构,自然巧妙的过渡,语言的缜密、干净、自然、生动等无不给人以美感。说明文是说明客观事物的,说明客观事物必须讲求科学性,而科学性同样又具有美感性。

二、在课堂中体会美

文学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以语言艺术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和熏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经过艺术共鸣,再创造艺术形象,使学生动情、移情、溶情、生情、产生美德,得到艺术的享受。总之,文学作品教学课要用音乐、美术等形式去助学生形象思维的“一臂之力”。

审美活动离不开感官对颜色、形状、声音等刺激的感受。也可以说,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和欣赏,黑格尔非常重视感觉在审美和艺术中的地位。他说:“艺术作品既然要出现在感性认识里,它就获得了为感觉而存在定性——感觉既然是感觉,就要和物质发生关系,而物质是彼此外,多种多样的,所以,感觉本身又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之别。”作家创作时,借助语言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阅读时,读者就要运用想象把语言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大仲马写作时用颜色铅笔助其形象思维;施耐庵在写作《水浒传》时,请人为梁山泊三十六英雄画像,然挂在墙上不时揣摩而状其客严七,十分自觉地以视觉思雏来助其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用形象化手段给学生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以刺激,无疑会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为我们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口技》这篇古文时,我校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方法和场面:“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让学生先感知课文,由学生讨论、想象,学生感到不得要领。老师就让学生闭上眼,播放唢呐潢奏嚣曲《百乌朝凤》,把音乐艺术美迁移到文学艺术之中,让音乐和文学相互渗透,共同升华,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用多媒体出示八种云和四利光彩的画面,让学生看到画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预示天气的变化,再回过来品味作者是如何描绘的,在这些美丽云彩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当中获得美的熏陶,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站在美育高度,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具体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时代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现,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和发现。我校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拿着一幅“挂着吊针上课的教师”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讨论:美在什么地方?学生沉思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大家行成共识:这幅图片美的真谛在于展现了那位教师有一种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育人责任感。老师要求学生就讨论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深刻教育,还培养了他们的美感能力。为此,我们还可以做出这样的引导:教师深夜伏案写作的身影,捐资助学的场面,翩翩起舞的蝴蝶,随风摇曳的杨柳,硕果累累的枝头,繁忙的建筑工地,晨读的剪影,喷薄而出的大阳,无不引发人的美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美的眼睛捕捉美的镜头,就会使他们感到生活是无比丰富的海洋,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礼赞生活。

四、用自己的才智创造美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有创造之材。作文是学生美育创造的重要渠道。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造给以积极管理,鼓励他们大胆创造,使他们满腔热情地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如一个学生在今年雪灾作文中通过寒冷环境的极力铺陈、尽情渲染,生动地再现了爬在电线杆上周身变成雪人的电工师傅的高大形象,给学生以精神的震颤。

一学生在《奶奶的爱心》作文之中,成功地塑造了奶奶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崇高形象。平时,奶奶是一个吝啬得连一个鸡蛋也舍不得吃的人,成天成天地攒鸡蛋。一日,村里召开“地震灾区捐资大会”,只见奶奶满面笑容走上主席台捐献出50元钱。奶奶这一反常举动使我震惊不已,原来这钱是奶奶辛辛苦苦积攒鸡蛋换来的。这则小故事不仅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美感,而且使人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在《请到我的家乡来》的作文中,学生通过对家乡雄伟壮丽的夔门,神奇美丽的天坑、地缝、龙桥河美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家乡美貌,在写作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

总之,美育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等有了较高的角度,使之闪现着美的灵光。同时,写作又能使学生品尝美育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彭美珍.还原语文美的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2009(4).

[2]马滨珺.提升精神境界的语文美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9).

[3]沈小涓.让孩子享受“语文美”[J].新课程(小学版),2010(12).

[4]武林.美中语文,美出语文[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3).

上一篇:煤矿机电设备的分类与调试运转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防火墙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