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09-27 05:09:49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让学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使其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有个性的发展,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实现角色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当是全面的。教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等。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是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了解最新教育信息、经验,开阔视野;二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自学水平与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三是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新型师生关系指出:师生双方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都与教师一样有自尊,有自主见解,有成就愿望。因此,教师教学应“以人为本”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差异,以学生的眼光、思维善待学生。对学生回答不管对错、完整与否,都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彩的数学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内在体现,同时又是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1.尊重学生个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心理学家指出:适当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健康都是有益的。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动机,保护其积极性,而不能只苛求其结果。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兴趣在人的实践生活中具有巨大的意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便成为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负担。有学者认为一定社会行为总伴随行为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创设同样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自己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自主地学习,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天赋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方法呢?

1、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教材的内容,但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掌握便成疑。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尤为重要。

2、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很多老师认为,“读”、“说”是语文教学的事情,与数学无关。其实,“读”、“说”对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当学生读懂了题意,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去获取知识,从中寻找问题,并学会通过查阅、寻问、实践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老师的教学才会算得上成功。而“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说”理顺自己的思路,总结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说”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技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寻求机会,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当学生会用,能用已有的知识,我们的教就能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了。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保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现代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2、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创设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等有价值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并鼓励每一位学生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3、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小学生乐于动手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丰富多彩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我们必须记住:学生的成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学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教学上我们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过程观,即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互动;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灵魂不断发生碰撞、生命不断得以深化的过程。

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

上一篇:新课改新理念下的新型教学感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