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

时间:2022-09-27 04:41:42

战略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

摘要:对如何促进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路径,从而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01-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生物、医疗、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全局性是指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美国、日本等国都已经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危机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并相继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布局,力争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一、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提出经历了研究和舆论准备阶段和全面启动阶段。2009年5月,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被提及。2009年12月27日,总理在中南海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提到要开始考虑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这些涉及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领域。2010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下发,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将对中国提出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国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于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对策,从而在这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抢占制高点,加快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步伐。根据2009年11月23日在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国当前的战略新兴战略产业主要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

二、战略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而导致的中国产业的发展将会由过度依赖外部产业需求逐步转为主要依赖内部产业需求,一方面,迫于国际市场需求长期低迷的不利形势,基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国产业发展不得不由外需转为内需;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孕育了庞大的国内需求市场,从而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基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中国特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又进一步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尖端科学技术密切结合,拉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并由此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从国际上来看,鉴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给整个经济体带来巨大创伤,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视发展与尖端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保持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而作为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产业革命必将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机会。这次产业革命将带动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进而推动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关联产业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战略新兴产业与关联产业密切结合,并带动相关产业兴起,是其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主导产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关联产业包括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产业以及旁侧关联产业,它们分别为主导产业提后、产前和产中服务。此外,关联产业中有相当比重是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其相互融合必将推动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与关联产业相融合并逐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有利于提升中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极大改善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不利地位。

当前,中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有待产业转型,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被划为生态功能区的区域由于受自身环境和经济功能定位的限制,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和贫困的状态,也有待发展绿色高收益产业,实现与其他功能区的共同发展。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低碳、节能的集约型产业,对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将是一个新契机。从而在“后危机”时代,基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区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对进一步促进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不仅关系未来主导产业竞争,而且也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所以要科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过程所面临的背景和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努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为此,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围绕如下方面来强化自主创新,从而提升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加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要深刻领悟和把握“技术―经济”范式更迭带来的自主创新契机,营造适宜于战略性新技术创新及其拓展的范式设计与制度创新。主导技术范式的转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潜藏着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发展中国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结构转型问题。由导入期向拓展期的转变,不仅意味着主导技术和主导产业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而且要求新的经济范式与之相适应。

加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要通过划分不同技术和创新类型,实施模块化创新转换战略,累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产业模块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背景,所以应该大力实施模块化创新战略。所谓模块化创新战略专指在产品模块化创新环境下,企业围绕产品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架构创新、模块创新和元件创新的总体构想。架构创新建立了系统的秩序并使互相联络成为可能,属于破坏性创新。模块创新和元件创新属于渐进性创新,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二次创新(集成创新)。今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以价值创新和获取为目的,动态实施模块化创新转换战略。

产业政策是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产业政策法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完善的产业政策法律调控机制,是“后危机”时期选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需要[2]。

相较于日本等经济赶超型国家完善的产业法制定和法律机制,中国产业立法的效力层次较低,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不高,对政府制定的实施产业政策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或法律责任条款不明确,对于如何兼顾第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方面,缺少指导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本法》,也未制定出三大产业促进法,某时某期的产业发展仅靠政策规划和规范性文件,这种现状远未上升到立法层次,更难保障“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任务,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和调整产业政策法体系的需要,目前必须制定指导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本法》,在后危机时期为中国三大产业政策立法提供基本规范和法律保障,并依此制定相关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法,满足在振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时期的法治需求[3]。

目前,中国对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继续鼓励促进自主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也要把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既要为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

尽管世界经济陷入几十年不遇的危机,但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的速度却没有放缓。一些发达国家为提升全球竞争力,研发产业呈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趋势,在海外设置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受金融危机影响,高端人才的引进成本降低,目前已成为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的最好时机。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国际资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通过合作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4]。

四、结语

总之,借鉴国外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主要举措,充分剖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水平和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区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拉动中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要科学选择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和优先产业;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竞争力;营造适宜于战略性新技术创新及其拓展的制度创新;实施战略性产业的模块化创新转换战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机制;制定产业基本法,确立战略新兴产业基本规范;提高立法层次,健全战略新兴产业的法律制度体系;培育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环境;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2]欧阳,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3]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4]程建润,林源园,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3).[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上一篇: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下一篇:墨子经济思想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