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疟疾病例类型及其判断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2-09-27 04:31:24

【前言】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疟疾病例类型及其判断的理论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本地(发生)病例:指由本地传染源在当地新近传播感染的病例。表明当地传播未完全阻断或虽然已阻断,但是又重新开始传播。 1.2 复发病例:指本地发生病例的复发,其出现不说明当地新近发生传播。 1.3输入病例:指外地感染的病例。其感染来自已知疟区,不说明当地新...

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疟疾病例类型及其判断的理论探讨

【摘要】本文为确定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疟疾病例类型及其判断,在复习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六类病例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抗疟工作实际,把病例分成本地病例、复发病例、输入病例和诱发病例四类,并探讨了相应的判断依据和方法。这一病例分类方法仅适用于中华按蚊为媒介的苏南水网地区消除疟疾过程中的间日疟病例。

【关键词】疟疾;病例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14-02

中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制定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苏州市也制定了《苏州市消除疟疾行动2010~2020年实施方案》,而消除疟疾的主要指标是连续三年没有本地感染病例。所以对疟疾病例性质的正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曾将疟疾病例分成六类,并应用于其制定的“疟疾根除规划”中攻击阶段后期及以后,目的在于判断疟疾的流行情况,确定滞留喷洒期限。现今,我们将这一分类方法运用到消除疟疾的疟疾病例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抗疟策略与“疟疾根除规划”不同,上述分类方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在具体病例的分类上也有些困难。因此,如何切合实际地进行病例分类,各类病例又如何判断,有必要进行理论探讨

1六类疟疾病例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1本地(发生)病例:指由本地传染源在当地新近传播感染的病例。表明当地传播未完全阻断或虽然已阻断,但是又重新开始传播。

1.2 复发病例:指本地发生病例的复发,其出现不说明当地新近发生传播。

1.3输入病例:指外地感染的病例。其感染来自已知疟区,不说明当地新近发生传播。

1.4诱发病例:通过输血或其他形式的血液接种而发生疟疾的病例,并非由蚊虫传播感染。说明在人群中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带虫者。

1.5输入继发病例:输入病例引起当地第一代受感染的病例。发生的传播只限于第一代而不再继续。其发生并不代表地方性流行的恢复。

1.6 隐性病例:指孤立的病例。通过适当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一个潜伏期满后进行的集体血液调查,可证明仅此病例,并没有相关的继发病例发生。

2 结合疟疾防治工作实际,确定疟疾病例类型

目前,我们仅采用医院门诊发热病人血检这一侦查形式,未到医院看病的人就得不到侦查,也就有漏掉病人的可能,疟疾传染源并没有完全暴露。另一方面,对疟疾病人及其病灶点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是有限的,特别是缺乏昆虫学调查的内容。这样,在流行病学上,疟疾病人的传染来源,疟疾是否再发生传播等问题,有时就很难回答,由此给病例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病例分类的目的是摸清流行情况,最终采取准确、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这一点出发,当某些病例在分类上有困难时,可以把所实施措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病例归为一类,而没有细分的必要。那么病例的分类就成为下列情形:

2.1 根据病例发生的原因,把病例分成本地感染的新病例、复发病例和输入病例。

2.2 在本地感染的新病例中,根据对病例所实施的措施不同而分成两类。

2.2.1 诱发病例:说明人群有带虫者存在,应当对供血者及其可疑人群进行血检或检测抗体水平,找出带虫者给予根治。

2.2.2 本地(发生)病例、输入继发病例、隐性病例:这三种病例不管其传染来源如何,都是当地新近发生病例,表明传播尚未阻断或呈局灶性,其调查及处理方法基本相同。对这三种病例进行分类时,往往很难区分,有时,找不到明显的传染源,这时可把输入继发病例、隐性病例归入本地病例中。通过上述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即可把病例分成四类:本地(发生)病例、(包括输入继发病例和隐性病例)、复发病例、输入病例和诱发病例。

3 病例判断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料

3.1 潜伏间隔:从一个有传染性的原发病例,通过按蚊传播,至第二个人未梢血液中出现配子体所需时间为潜伏间隔。间日疟的潜伏间隔由孢子增殖期和原虫出现前期两部分组成,孢子增殖期在25℃时为10天或根据公式n=105/(℃-14.5)计算(n为天数,℃为增殖期平均温度);原虫出现前期需要10天,在流行季节潜伏间隔为20天。

3.2 传播休止期与流行期:由于在月平均温度低于15.6℃的地区没有疟疾发生,故而确定疟疾传播的月平均温度在16℃以上。苏州市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温度在16℃以下,5月份平均温度为19.5℃,推算潜伏间隔为31天。在10月份受感染的病人当年发病可以迟至11月份。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州市疟疾流行季节为5~10月份(其中5月份为流行前期),其余月份为休止期。除诱发病例外,当年本地感染后发病的月份为6~11月,比流行季节迟一个月左右。

3.3 流行病学资料: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生存时间一般为2年,因此,确定回顾性调查的时限为2年。具体调查对象为疟疾病人、病灶点内全部人群(包括外来人群)和病人工作所在地人群。通过询问病人既往史、外出史、输血史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外出史、发疟史,判断其感染时间、地点、方式、原因,通过大规模血检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判断流行状况,检索疟疾病人和可疑传染源。

4 病例分类的分析过程与判断

目前,苏州市疟疾年发病率已经降至1/万以下,外来人群在当地受感染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发生暴发疫情。因此,一般把外来人群的疟疾病例作为输入病例,没有进一步分类的必要,我们主要来分析当地居民中的疟疾病例的分类极其判断方法。

4.1 诱发病例的判断。一般认为诱发病例主要由输血引起,这种病例具有下列特点。

4.1.1 有输血史,发病日期与输血日期相差10~20天左右;

4.1.2 所输血液的贮藏时间短于12天;

4.1.3 检查供血者可发现疟原虫阳性或疟疾抗体水平很高;

4.1.4 病人近期无疟史和类似发作史,且因受按蚊叮咬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不符合这些特点,就应当考虑为其他病例。

4.2 本地病例、复发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的判断。除诱发病例外,我们分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

4.2.1 两年内无疟史,未到过外地疟区者。这种病例为本地病例,在休止期及流行前期发病,很可能受当地长潜伏疟疾的感染,其传染源通常很难发现。

4.2.2 两年内无疟史,曾经到过外地疟疾较高发地区者。要具体分析两年内在外地感染的可能性。根据发病时间及潜伏间隔推算,受按蚊感染时正外地疟区或从外地疟区迁入本地不超过二十天,而本地邻近无关联的传染源,归入输入病例。如果从外地疟区回来二十天后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在外地疟区居住时间较长或经常到外地疟区去,户籍所在地近三年内未发现疟疾病人,也无可疑传染源,这种病例也可以认为是输入病例。其余情况均可归入本地病例。因为,针对本地病例所采取的措施比较严格,在分类困难时,宁可把它们划入本地病例一类,这样有利于巩固防治成果,肃清残存传染源。

4.2.3 两年内有初发史,现经常发作,症状较轻者。在疟疾休止期及流行前期或排除再感染的可能性,这种病例一般认为属旧病例,可根据初发时的感染来源确定病例类型。所谓再感染可能性,主要看两个方面:其一,指到外地疟区再感染的可能性,其分析方法同前所述;其二,当地是否有相关联的传染源。如果有明显的传染源,那就应当划入本地病例内。当然还应当结合初发后的治疗情况和当地流行情况来一起分析。

5 小结

本文在复习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六类病例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抗疟工作实际,把病例分成本地病例、复发病例、输入病例和诱发病例四类,并探讨了相应的判断依据和方法。这一病例分类方法仅适用于中华按蚊为媒介的苏南水网地区消除疟疾过程中的间日疟病例。随着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改进,疟疾病例分类及其判断方法会更完善、实用。因此,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卫生防疫局.疟疾防治资料(内部参考).1982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实用疟疾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 江苏省气象情报资料室.苏州台气象资料(1951~1980)(内部资料).1981

作者单位:215011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一篇:输卵管结扎术并发脏器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下一篇:肺韦格纳肉芽肿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