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时间:2022-10-29 03:03:26

苏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苏州市自199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感染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苏州市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治对策,对苏州市1992年以来的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1992~2005年苏州市艾滋病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资料。

1.2检测方法

各市(县)初筛实验室和苏州市初筛中心实验室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等方法进行初筛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送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认。检测步骤严格按《艾滋病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和《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规定操作。

1.3流行病学资料血清标本经江苏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阳性后,由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HIV/AIDS诊断按《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国家技术监督局)执行。

1.4资料处理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强度1992~2005年全市共报告HIV/AIDS感染者186例,其中AIDS病例8例,死亡8例。

2.2时间分布

苏州市艾滋病感染速度分3个时期:1992~1999年为传入期,感染速度缓慢,感染者主要以外来吸毒人员、有偿献血者、境外及归国人员为主,共发现13例HIV/AIDS感染者;2000~2002年为散发期,在吸毒者、暗娼、孕妇、临床可疑等人群中均发现HIV/AIDS感染者,共25例;2003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期,HIV /AIDS感染者大幅度增加,感染途径复杂多样化,波及人群越来越多,2003~2005年共发生HIV/AIDS感染者148例。

2.3人群分布186例HIV /AIDS感染者中,男性143例,女性43例,性别比为3.33∶1,20~24、30~34岁两个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其发病数占累计总数的75.65%。

2.4地区分布44例本地感染者,分布在5市(县)7区,占累计总数的23.66%,142例外地感染者,主要为来自新疆、云南、贵州、广西、河南、安徽等地的流动人口,占累计总数的76.34%,12例境外人员,占累计总数的6.45%。

2.5传播途径3种传播途径均有发生,静脉吸毒感染、明确经性接触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分别占31.72%、30.11%,经采供血、血制品感染占21.50%,母婴传播占1.08%,感染途径不详占15.59%。

2.6职业分布据疫情报告资料完整的139例分析,无固定职业者41例(29.50%),职业不详24例(17.27%),干部23例(16.55%),工人农民26例(18.71%),学生8例(5.76%),个体业主13例(9.35%),其他3例(2.16%),学龄前儿童1例(0.72%)。

3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目前苏州市艾滋病流行趋势呈现以下特征:① 疫情呈明显上升态势;② 3种传播途径(性接触、经血、母婴传播)均有发生,且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提示该病有向一般人群迅速扩散的可能;③ 感染者以流动人口为主,年龄集中在青壮年,男性感染者明显多于女性;④ 传播途径外地感染者以静脉吸毒、经血感染为主,本地感染者则以性途径感染为常见。

虽然苏州市艾滋病感染率还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存在许多流行的危险因素,防治前景不容乐观。首先,苏州市属于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相对发达,流动人口急剧增加,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短期内难以禁绝;其次是监测范围相对有限,且监测方法具有其局限性,使得诸多感染者难以被及时发现,被发现的感染者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传染源数量的逐渐累积,特别是感染者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高,他们流动频繁,活动范围大,确诊后又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将其约束,难以管理,使得艾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潜在危险增大;第三,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行为干预力度不够,暗娼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蔓延的诸多行为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等等。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采取综合性措施:①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艾滋病流行现状的宣传,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化的知识宣传上,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艾滋病对个人、社会、家庭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部门行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艾滋病的局面;② 抓住当前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的机遇,重点针对性乱、吸毒等高危人群加大监测、检测力度,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点带面,逐步实现100%安全套防控策略,阻断艾滋病向一般人群的传播趋势;③ 开展免费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通过提供VCT服务,很好地评价服务人群的状况及其价值取向,检测出HIV感染状况,促进减少危险。帮助受检者了解自己及性伴/配偶的HIV感染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相互间感染;④ 开展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医疗救治及关怀工作,提高其生存质量;⑤ 增加防治经费投入,加强防治机构业务能力建设,持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完成医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提高临床医生认识能力和诊断水平,杜绝艾滋病医源性传播。(收稿日期:2006-09-26)

上一篇:苏州市区娱乐场所服务小姐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 下一篇:南通市麻疹爆发疫情特征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