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变革与教育模式

时间:2022-09-27 04:03:11

科学技术变革与教育模式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而教育模式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科学技术变革的三个不同时期,与其相对应的也是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任何重大变革时期,几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并存很长时间。

【关键词】科学技术变革 变革时期 教育模式

自20世纪开始以来,科学技术就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了使技术革新有意义和有效果,我们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联系中去考虑运用新技术,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模式的重新建构,而这不仅是“简单的解决设备问题,而是要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源,来发挥个人在获得与运用知识的方法方面所应有的科学精神,目的是要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育技术尽可能完善地协调起来,以避免经济上和财政上的浪费。”[1]

只有当科学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有价值。而谈到教育模式,在科学技术变革的三个不同时期,与其相对应的也是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任何重大变革时期,几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并存很长时间。

在前工业时代,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分散的,片面的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它极大地依靠正规学校的教育制度,对少数高级专业人员和大企业家的子女进行教育,以期他们将来可以身居要职。在学校里,事实上一些老师并不会训练人去做任何的事情,而是特别注重古典文、宗教课程的学习以及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如傲慢的态度,上层阶级慢吞吞说话的样子或者上层人物的一些标志,这样他们就有条件从事争夺重要职位的能力。英国的“公学”、法国的国立中学、德国的文科中学和许多国家的同类学校中都具有这些特征,这种学校使学生摆脱了劳动生活的种种危险,让他们参加到一种相当僵硬的社会化的亲密同志关系中去,并且给他们将来享有特权的希望。

在第二次技术变革时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人们开始注意到初等教育后的教育问题,把它作为全面改革教育制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形式出现了传统学术性学校以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代表这种教育模式的学校称为工厂学校或者训练学校,它广招学生,扩大社会影响,以满足工业或帝国发展的需要,但是它的态度是带有限制性的。它经常培养独创性,就是这种教育模式,首先培养了美国的“机关职员“和日本的薪水阶级。

通过竞争考试进行的慎重挑选、口头审查的技术、英才教育、长期人类和商业需求的预测,所有这一切近年来已经使北美、西欧和日本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制度达到高度的技术效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和北美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与传统的学术性中学和古典中学一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技术院校已经达到至少和古老的大学相同的学术地位。

在高等教育以外,还有一种研究生教育、博士后以及以工业为基地的研究的发展。这种发展到美国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以后大规模开展,政府提供经费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也达到顶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扩充、知识发展的速度已经逐渐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作用。它代表着一种对以往的权利制度和社会趋同现象以及“工程”社会中许多目标的否定,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模式有的关系仅是负责的学习、共享学习和帮助学习的关系。广泛的能力和倾向品质、不同的兴趣和知识领域以及各种得以不同发展和表现的技能,所有这些方面,仍是这个阶段所迫切需要的。[2]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教学活动也越来越技术化。电脑、电视等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体现,这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但是,我们发现,教育当局仅仅是把电视穿插在现有的教育程序中,而不是对这些教育程序加以彻底的改造,使他们从这种现代技术中得到好处。笔者在某中学代课过程中,就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并引发了些许思考。如今的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教学已被幻灯片的使用逐步代替,的确,通过幻灯片,确实可以减少教师在上课时因为板书所浪费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对视频等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所学的知识,这无疑不是教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利之处。然而,与此同时,教学技术化也导致了教学活动成为一项纯粹技术性的活动,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本性。笔者发现,不仅教师就连学生对幻灯片的依赖性也逐步加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幻灯片上的要点总结,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知识点的启发与引导。

多媒体的使用,而不是多媒体的教育,教师应该作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沦为技术的奴隶。当然,我们绝不能将技术一棒打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到:“技术在本质上既非善,也非恶的。而是既可用以为善,又可用以为恶,只有人才能赋予技术以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始终是对“人”的教育,这应是在科学技术背景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坚信的目标。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而且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促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技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模式和方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埃德蒙・金著.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系统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PBL教学模式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研究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