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基层

时间:2022-09-27 03:21:30

我们来自基层

党的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代表也自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透过十代表名单,我们发现,这些代表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先进优秀。

我们党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集中了全国各个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从这些先进优秀党员中层层选出的十代表更是先进中的先进、优秀中的优秀。2270名十代表中有30.5%的代表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这些代表在各自的岗位上真心对待群众、真情服务人民,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凡成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拥护。

只有每一名代表更加先进和优秀,才能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我们党始终能经受各种风险挑战,保证我们党执政地位的长期巩固。

先进给人信心,优秀给人希望。我们相信,有十代表的“先进和优秀”引领,我们一定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

郭明义:平凡的好人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当各种荣誉纷沓而至时,郭明义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是每天提前2个小时上班,依然住在狭小的房子里,依旧下班后在澡堂还会帮同事搓澡。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的采场公路长达40多公里,蜿蜒曲折。过去的16年里,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的郭明义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步行40多分钟到达采场后,马上安排值班职工,对生产的关键道路进行抢修。8点,白班职工到岗后,他集中指导整修全采场的道路。这是矿山最辛苦的岗位之一,有时需要站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几乎冻成了冰人。

作为一名矿工的儿子,郭明义对矿山充满了感情。从37岁到53岁,每天他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同事算过,十几年来郭明义累计献工1.5万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自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并不富裕的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因为他的长期资助,不少孩子得以顺利求学,“因为您的帮助,我终于敢有梦想了。”孩子写在信里的这句话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多给孩子一些资助,郭明义从来不像其他人那样在矿区吃午饭,而是回家吃以节省开支。同事说,他是一个见到穷人就会落泪的人。

他曾先后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每做一件好事,都有一种幸福感涌上心头。我会一直做下去。”郭明义说。有人称他为“现代的雷锋”。或许是巧合,他和雷锋一样,都有过在鞍钢矿山工作、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而介绍他们走进军队的,是同一位老红军。

尽管只是一名公路管理员,但郭明义并不是一个粗犷的人,相反他细腻而富有才华。他的英语很好,喜爱文学,甚至常常在矿山里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这两年,郭明义生活里最大的变化,是开通了微博。不到一年时间,他的粉丝数已破700万,微博3700余条,每天新增的粉丝量数以万计。微博成为他帮助别人的新平台。

今年2月10日下午,郭明义发出一名临产孕妇急需血小板止血的微博。刚发出10分钟,“郭明义节日血小板应急救援队”就有了回应,几名队员放下手头的工作向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赶。随着微博转发,下午3点,血站的血小板采集大厅已经被爱心市民挤满。最后,经检验由一名市民捐献了血小板,孕妇终于母子平安。

9月1日,郭明义爱心团队调兵山市分队成立,分队有80多名志愿者,其中,13名是眼角膜捐献志愿者,7名是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现在,我经常幸福得流泪。因为,以前我个人做好事,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傻,现在没有人说了,还有那么多帮我、跟我一块做好事,又帮了那么多人,能不倍感幸福吗?”郭明义说。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他曾这样发问,而“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问答:“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嵌入中国高铁历史的新型农民工巨晓林

创新成果得到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大家和组织的支持和认可是我前进的最重要动力。

他姓巨,但身高只有1.62米;他是部级技能大师,但只有高中学历;他写下几十万字的日记、诗歌和工具书,但说起自己的成绩来总显得语不成句;他的成绩带来1000多万元的效益,但一直记忆犹新的还是被奖励的一根冰棍。

他叫巨晓林,一位并不高大、普通却又很不平凡的西北汉子。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是中国中铁180多万农民工中的一员;说他不平凡,是因为他的成长与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不是天才。高中毕业的巨晓林没能考上大学,后一直在家务农。1987年3月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在他的家乡陕西省岐山县招工,25岁的巨晓林成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一名“农民工”。但是当看到纵横交错的电线、电杆、接触网,以及一张张犹如天书的图纸时,巨晓林的脑袋有点发懵。

是巨晓林的细心和勤奋造就了新型“农民工”。图纸、书、笔记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巨晓林身边必带的3件东西。只要工作中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就会随时记下来,老师傅、工友,不论长幼都是他请教的对象。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对施工的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弥补学历低的缺陷,他买来电气化专科、本科的专业书来读。时间紧,他就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尽一切努力来学习。20多年来,巨晓林共写下了80多本、数十万字的工作笔记,创新了85项施工方法,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被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为工具书,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一项空白。

上一篇:开创两岸经贸往来的新局面 下一篇:代表心声: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