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效”的教师

时间:2022-09-27 03:18:43

做“有效”的教师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指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性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数学教师实现教学价值的最高目标。教学有效性的真正获得,必须基于学生主体的观念,“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问题转化成已有的知识积累,最终尝到成功的喜悦”[1]。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听到或谈到这样的话题:课堂上讲了几遍,学生还是听不懂;这道题做了几次,学生还是做不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常有以下情状。

一是教师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固有一种心理暗示或心理寄托,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否则就放心不下。看似熟悉的题目,认为学生一定会做,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基本的运算,等式的变形,定义、定理,等等,错漏百生,含混不清,有的题目稍微改变形式,如数字的改变、图形位置的改变、描述方式的改变等,学生就无从下手。有的教师常常这样怒斥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也不会做,课上讲的都听到哪里去了?

二是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把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急功近利,满堂灌,题目一条一条地讲,课本内容一点一滴地传授,生怕知识结构不完整,不仅如此,还要把知识拓展延伸。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课堂时间不够,还要延时拖堂,生怕遗漏一个环节。但这种密集轰炸,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记住。

三是教师大量布置作业,搞题海战术,试卷满天飞,不加选择地抛给学生做,学生则漫无目的一题接一题,做得天昏地暗,甚至晚上要做到十一二点。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思想麻木,哪有时间、哪有精力归纳做题的方法、技巧?人们认为题目做得多了,各种类型的题目见多了,方法总会练成的。殊不知题海茫茫,新题型又层出不穷,能做得完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圭臬,也是我们改进教学策略、做“有效”教师的钥匙。

为了反对“满堂灌”的教学积弊,教师为主的教学被全盘否定,“探究课堂”受到追捧,但不少人又往往难得其中精要,学步失步、效颦贻笑。“有效”的教师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以学生成功为中心”,拥有“专业的行为举止”[2],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体认,我认为有效教学不能“唯方法论”,而应让“方法服务于有效”,以赢得高质量的课堂。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数学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组成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准确性和逻辑性;二是它既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从知识的应用过程看它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因而又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从以上两点出发,通过有效教学,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习得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使他们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保持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对于双基,我比较注意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清晰教学加基本练习,以夯实课业基础,培养基本技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心急气躁,好高骛远,拓展无度,课堂上话语好似“连珠炮”,不给学生喘息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定义、定理等目的无法达到,思维能力训练、发展的愿望也往往落空。事实上,大量的解题都是回归定义、概念、定理等,这些不变的东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对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准确地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实践证明,对基础一般的初中学生,尤其是对初中低年级学生直接的、精心安排的、有条理的教学,能够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课业基础。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要积极引导、及时点睛。探究式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发现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学会分析、综合、评价。这个时候教师之于学生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设计问题,激发探索;关注全体,鼓励参与;引而不发,促进深究;围边托底,防止跑题;及时总结,画龙点睛”,这是我总结的“探究课五诀”。只有及时抓住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通过追问、驳难、强调、补充、提炼、固型,使学生感性、半理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越俎代庖,课堂表面热闹,学生一知半解,少数“好学生”专场表演,“首席”不行点睛之举,都是有效探究课堂的大忌。一节高效探究课,通过教师的强化,学生可以当堂掌握学习要点,理清知识脉络,学得轻松,效益突出。

科学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陶行知所论,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3]。有效的课堂不能搞知识轰炸、密不透风,不应喜好弃差、胸无全体,不能搞教师单打独斗让学生置身事外。“有效”的教师少讲精讲,深化重点,化解难点;追踪热点,针对考点,有的放矢;练习适量,知易行难。通过典型题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力争每题精讲,人人掌握,人人过关;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独立审题、解题过程,把握学生不同的思维倾向,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反思自己、提高自己。这种“试错—指导—反思—提升”,往往使学生认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教学的成功主要源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首先源自于“有效”的教师。

【注释】

[1]21世纪教育论坛组委会.基础教育再把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7-48.

[2](美)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等.教师指南(第四版)[M].祝本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52.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5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上一篇:选修专题《矩阵与变换》的教学建议 下一篇:“苏科物理”课程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