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7 03:09:22

初中语文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素质教育强调“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把学生的主体性摆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上,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须由原来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与此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一切以教师讲为主为自己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 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师讲;自能作文,不待师改。教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达到自能读书这一目的?我就这一方面,作了以下探讨。

一、更新观念,树立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强调“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把学生的主体性摆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上,这就要求老师的教育观念须由原来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中心。”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传授学法为中心”,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一切以教师讲为主为自己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达到思想上的转变,才能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是终身受益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可以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所以,只有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那么如何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 从预习入手,使预习成为自学的起点。

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即学生上课前独立地自学新知识,独立思考新问题,独立地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首先从预习入手,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

我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让学生按“五步法”预习课文。第一步,学习导读,包括单元导读和本课导读,了解本单元及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学有目的。第二步初读课文,边读边利用工具书查阅,扫除字词障碍。第三步,读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主要内容是怎样写的,即理清写作顺序。第四步,自练课后题,检验预习效果。第五步,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在书上做好记号。

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学生心里有了底,听课时,有意注意就增强了,学习效益自然提高了,达到了自学的目的。

2. 从课堂入手,使课堂成为自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以往自学能力在这儿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我力求改变这一局面,让课堂也成为学生自学的主阵地。

首先,要求学生会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学会自学,首先要会质疑。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逐层深入,启发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指导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独自探索和相互启发中“掌握所学知识。”这种质疑法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如: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要求自学小组同学互相提问,有疑而学,有的同学质疑很有价值:“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然后互相讨论,在相互启发中,对故事的发展认识及人物理解,则水到渠成,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其次,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内在潜力,训练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达、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归纳、总结。给他们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达到“会学”、“乐学”。

如:教学《喂――出来》一文,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同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争辩。整个课堂变得热闹起来,教学气氛高涨。当他们通过实践、分析、综合、归纳、总结,自己解决了这几个难题,其成功感是不言而喻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品质,又锻炼了自学能力。

3. 从复习入手,使复习成为自学的延伸。

以往,随着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课文的学习也宣告完毕。而我则不这样认为。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我想:知识是有层次、有联系的。可以通过旧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因此,遇到与以往学过的课文有类似特点的新课文,在教学前,我都要求学生找出以往学过的课文,对照将学习的新课文进行复习,找出他们的相同特点。通过这种对照复习,学生不仅能巩固旧知,而且对新课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好的效果。

如:教学《满井游记》一课时,我先要求他们自己预习本课,再启发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课文《三峡》,引导他们通过复习,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很快地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在对照中被找出来。再在课堂教学中略施引导,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句子体会,教学轻松,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即“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不是靠一朝一夕完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有望最终完成。因此,从七年级起,从入学的第一课起,就应严格要求学生,经常训练,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读书时认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看书时随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

中国有不少名人佳作,我们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学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学习,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过一遍,文中的精髓怎能领略,怎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说良好的习惯对每个人都终身受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更具重要意义。

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在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地更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光有满脑子生硬知识的人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师,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想,这大概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吧。

上一篇:怎样看待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下一篇:语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同样不容忽视